昨天下午,我送爱人去天津西青文化馆听课,闲暇间便独自一人逛了逛附近的杨柳青古镇,没想到收获颇丰。
杨柳青的木板年画驰名中外,其发端于明万历年间,兴盛于清朝中期,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题材丰富,构图饱满,用色艳丽,十分喜庆吉祥,所以广受人们的喜爱,而古镇中也到处充斥着年画的元素。
杨柳青古镇是在原有老宅、老院、古建基础上兴建的商业街区,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由3条主街、13个小巷组成,上百家店铺林立左右。置身其中,恍若穿越到了几个世纪前的小镇,里面巷道曲折,庭院深深,古意盎然。尤其是保留下来的关帝庙、老戏台、古牌坊,透着浓浓的民族风。
最令我喜出望外的是,杨柳青年画化身为多种形态,或是墙上的砖雕,或是地下的石刻,或是栅栏间的彩绘,就连街道上的水、电铁井盖都铸上了图画。它们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既有历史典故,也有戏曲人物,更有喜闻乐见的吉祥画片,像贤母教子、孝女事亲、英雄救难、琴棋书画、宝蟾呈祥等等,美不胜收。
我完全被这无孔不入的文化氛围所包裹,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可忽然间感到有些异样,便是与热闹的年画气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冷清的街道。大街小巷里清静寂寥,与我不期而遇的游客在个位数,鳞次栉比的店铺更是十之八九关门歇业。一家客栈大门两侧的对联早已脱落,门楣上的横批“生意兴隆”也蜷缩为一团。我不禁打了个寒战,为盛夏里的商业严冬深感忧虑,多少心血化作伤心泪,几多期盼凝为故纸堆。
我踽踽独行间,发觉“安家大院”的门扉虚掩着,即转身而入。其是清末富豪安文忠的宅院,安文忠靠为清军提供日用给养发了财,随即在老家杨柳青购地建宅,解放后收归国有,现被一刘姓女子购得,改造为私人博物馆。整个院落只有两进,其规模虽不大,但布置得十分精巧,所有厅堂屋舍全部用收购的老物件重建。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浸润着沧桑感,赏心悦目,让我赞不绝口。
估摸着爱人快要下课了,我便匆匆告别古镇,赶往文化馆。而一路所见沉积为心头的凝霜,商无长盛,千年古镇陷于落寞,非人力所能为也,安文忠岂会料到自己弹尽竭虑打造的豪宅落入他人之手?当初欣欣然进驻古镇的商户安能想到现如今的萧瑟?而文化也大同小异,盛极一时的年画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精美的画作只能充当艺术的留守者,在惆怅间飞身为西天的晚霞。但愿危与机共存,期盼非遗年画能够不断变身新花样,希望那些心尖滴血的商户未来可期。
2023.9.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