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
上一期我们读了王阳明在智斗小人期间写下的几首小诗,于管中窥见先生内心的愁苦和自我消解的心路历程。
这段人生经历给先生的礼物是,他的心学思想进一步升华,此后他首次提出了“致良知”。此为后话,暂且不表。今天继续说说王阳明送走张忠、许泰后发生的事情。
接上集,王阳明校场三箭震惊全场后,张忠、许泰等人知道南昌城不宜久留,再呆下去恐怕自己手下这些兵都要改姓王了,于是他们在南昌城老百姓热烈地欢送下离开了南昌城。
人虽然走了,心却不甘。他们发誓一定要给王阳明一些颜色看看。张忠等人一到南京见到朱厚照,马上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王阳明来。
张忠说:“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功劳一般,实际上是知县王冕(前面提到的活捉朱宸濠那位)擒了朱宸濠。”
许泰立即跟上:“王阳明拥兵自重,将来必占江西造反。”
张永在旁边冷笑道:“您有什么根据吗?”
许泰是能发不能收的人,江彬赶紧接过话头:“王阳明在南昌城用小恩小惠收买军心,我们的士兵几乎都被他收买了。如果您不相信,现在下诏要他来南京,他肯定不敢来。”
就这样,尽管张永想帮王阳明,还是抵不过一群苍蝇嗡嗡叫。最后朱厚照下旨,要王阳明去南京面圣。
诏书一到南昌,他的弟子都劝他说这是张忠许泰等人的阴谋,千万要小心。王阳明淡然一笑,君要见臣,臣就得面君。他一刻也未耽搁,当即启程。
张忠许泰等人教唆朱厚照的时候主要是想给王阳明泼脏水,他们料定王阳明肯定不敢来南京,没想到王阳明毫不犹豫就出发了。想到“狡猾”的王阳明要来见朱厚照,不知道会不会惹出什么幺蛾子。(注:由此可见,张忠等人内心深处是惧怕王阳明的。)
当他走到安徽芜湖时,张忠团伙又劝朱厚照,王阳明是个话痨,来了后肯定要你别这样、别那样。生平最怕被人唠叨的朱厚照就下旨让王阳明不要来了。
王阳明退无可退,进无可进,无可奈何之际,只能避居九华山,到九华山上静坐修道。朱厚照派了锦衣卫去看,王阳明确实在那儿修道,也没什么把柄可抓,后来就不管王阳明了,继续他的疯狂之旅。
于是,这段时间里王阳明怀着忧郁迷茫的心情重游九华山,在大脑中熔炼他的心学思想。朱厚照则带着一堆人马在江南一带胡作非为,乐不思蜀。
还好扬州、南京等地的地方官也有耿直又骨气的硬汉子。张忠、许泰到处搜刮民女,当时的扬州知府蒋遥也不肯,说扬州没有美女,要说有,就是我的三个女儿。你实在要,就把我三个女儿带走。朱厚照到了南京,也把南京弄得鸡飞狗跳,幸亏南京兵部尚书乔宇顶住了这帮奸佞小人的祸乱,坚决不肯退步。
更在南京兵部尚书乔宇的暗中观察下,发现江彬、许泰等人不仅仅是谄媚朱厚照,还意图行不轨之事,因为不久前朱厚照就莫名其妙失踪过一次。
乔宇写信给王阳明说了自己的担心,王阳明一听,果断结束自己在九华山的修心之旅,即可回到九江,开始阅兵。王阳明阅兵的目的很明确——敲山震虎。
对于王阳明这一举措,他的弟子也表示过不解。
一则,张忠、许泰等人才刚刚构陷您拥兵自重,正常情况下咱们不是应该低调行事,继续在九华山修道吗?为何反而大张旗鼓地大阅兵,这不是给自己召唤风雨雷电吗?
二则,您立下百年之功,咱们这位圣上不表彰也就算了,竟然还听信小人馋言,让百姓苦不堪言,也让您进退两难。您如今还不顾自己的安危来担心他的安危,这难道就是良知给的正确答案吗?
不得不说,弟子们的这两个问题都是来自灵魂的拷问。
王阳明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当然有苦衷,我要警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不要打皇上的主意。话说回来,即使我不搞军事演习,那群人想找麻烦就一定能找得出来。既然横竖都是被人盯着,何必畏畏缩缩,如果有雷就让它打吧,有电就让来闪吧。”
仁者所以无惧,是因为做事全凭良知。
为了表达自己的这一想法,王阳明作了一首诗
《啾啾鸣》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抱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这可能是王阳明的自我安慰,也可能是经历张忠团伙的诽谤和构陷后豁然开朗的重新认识。总之,超然、自信、不惑、不忧的人生境界跃然纸上。
时光碎语:今天重点想分享的是王阳明的两次决策。
第一次是朱厚照召见。大家都知道这是张忠等人构陷的结果。王阳明选择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的选择给自己化解了一次危机。——这是勇气和智慧的力量。
第二次是听说朱厚照有潜在危险,他在低调自保和高调保护朱厚照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良知给他的勇气,我们不从小我的角度去纠结朱厚照值不值得救,君君臣臣的命谁更值钱。在王阳明的时代,救朱厚照就是良知的选择;再则,朱厚照是明帝国的皇帝,一旦他真的出事,朝野震动,百姓遭殃。王阳明的选择是他现在更高格局下牺牲个人利益得失,甚至是生命的勇气和担当。
王阳明的阅兵是否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他又将如何送走朱厚照这尊大神?我们明天继续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