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成功人士学精时力课·第4.1讲学习日志】
这是2019年3月25日“崔律精时力 之 成功人士精时力”系列课 第4.1讲(精力是一切)的学习日志。
<学习日志>
1.我在本讲中的收获:
【五星时间语录】
“我得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能最好地完成最重要的工作(早晨写小说),什么时候会变得懒散(会议或者播客之后),什么时候做脑力消耗较少的工作(下午)。重要的不是最大量地完成工作,而是把我的能力和我某些时段的需求理想地匹配起来,从而做到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今日新知】
①精力最大化。
a为什么要精力最大化呢?
这要从一个现实说起,我们无法拥有更多的时间,只能获得更多的精力,因为无论我们做什么,明天依旧只有24小时。
再来看看我们所说的时间管理,其实用时间控制更准确一些,时间控制是指我们在更少时间内做更多的事。
问题转到如何做到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呢,从而达到时间控制呢?
答案就是精力最大化。
b那么精力最大化指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也许有些人首先会想到一些快速恢复疲劳的方法,比如功能性饮料累了困了喝红牛;比如抽烟,经常看到男同事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选择抽一根烟用来缓解疲劳。这里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些快速恢复疲劳的方法属于治标不治本,同时也有可能让我们对这种疲劳习以为常。
显然快速恢复疲劳不是我们达成精力最大化的长期的有效手段。
所以我们从了解自己的精力转况开始,然后让需要高精力的任务和自己的精力状态匹配,或者说根据自己的一天的精力情况,来安排一天的任务,高精力做高价值的事,低精力做一些事务型的事,缺乏精力的时候就给大脑放松一下。
②工作+休息
这个组合我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组合呢?因为要精力管理。为什么要精力管理呢?因为精力管理可以让我们有精力去做重要的事。为什么给要事安排高精力去做呢?因为这样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
可以参考能量计划创始人托尼·施瓦茨提出的90分工作+休息一会(散步、补充健康的零食、喝水)。
造物者为人体设计了“脉搏”来提示能量由消耗到恢复的过程。他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在生理上每90分钟就会自然地由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的状态转变为疲劳状态。我们的身体会向我们发出休息和恢复的信号,但是我们会通过饮用咖啡、功能饮料和摄取糖分来干涉这个自然的过程,或者直接让自己工作到精疲力竭。施瓦茨建议全天每90分钟工作后,喝水、散步或者吃一些健康的零食来让自己休息一下。
还有《吃掉那只青蛙》的作者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发明的番茄工作法,设置一个25分的番茄钟,专注工作25分休息5分,然后循环。
不管使用90分钟+休息或番茄钟工作法,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休息模式。
【趣味阅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4299358/45236ecd77b3af4a.jpg)
这段话让我看到父亲用行动教给孩子什么是勇气,想起《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讲到的要事第一,首先想到的是勇气。还有昨天一起去郊野公园玩,孩子想做一个长长的不锈钢滑滑梯,开始不敢做,她对我说,妈妈先和一起做好不好,说实话,我发现高高的我也有点害怕,后来一咬牙,就做了,整个过程没有我想的那么恐怖,孩子也跟着我玩起来了,之后再也没有让我陪她一起玩。现在回头想想,我幸亏自己选择给孩子当榜样,这勇气的体验不错。
2.我过去的做法:
知道精力的很重要,在累的时候,会去关注到自己的精力状态,很少关注自己精力好的时候。所以对于自己的精力,我目前还处于局部了解的阶段。
3.我今日的刻意练习:
根据今天的课程,提升对于精力管理的意识,目的让精力最大化,具体方案,按照每小时精力值按照0-100分进行打分,精力打分的标准(注意力集中情况)。统计自己一周的任务和精力分布图,看看自己在什么情况下精力充沛、在什么情况下疲倦。
4.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崔律有没有什么标准来判断自己的精力状态呢?
5.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高价值任务、常规型任务、事务型任务,就是根据精力(脑力)的消耗来划分的。
6.【学霸题】我们如何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首先得知道自己的精力曲线是什么,也就是身体在什么时候精力充沛,在什么时候疲倦。
其次就是对事的划分,可以罗列,按照脑力消耗程度来排序,区分出高价值任务、常规型任务、事务型任务。
最后,将高价值任务匹配到高精力时段、事务型任务匹配到低精力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