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主题,也就是论语中经常提到的字“仁”,这也是孔子开创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仁呢?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仁又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先来举一个例子,请你想象一下你的面前,现在有一个正在哭闹的婴儿,这样的例子,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也知道一般哭闹的婴儿都是饿了,想吃饭,或者就是不开心,但是我想问一下,他的生命是“觉醒”的吗?你可能会说她现在活着的呀,他明明还有心跳,还有呼吸,但是这样的生命,他仅仅只是本能的活着,因为他的苦恼,只是为了吃饭,当然,我们也是有这样的需求,但是如果人的生命只是停留在这个层次的话,那么你只是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浩然的一首诗《春晓》,但是我想问一下大家,诗人在第一句说不觉,那么诗人此时是觉还是不觉呢,这里诗人其实是不觉的,对诗人此时还在沉睡,那么通读全诗诗人最终是觉还是不觉呢?世人其实在第二句就用到了闻这个字,在这里诗人其实就觉了,因为已经听到了,所以这时候诗人的感官是打开的,到了后来诗人也是觉的,因为他可以看到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他可以看到这些情感,所以此时诗人的心不是麻木的,这是心灵精神上的觉,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觉也是大脑构成的生命的觉醒,所以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分为四个类,第一类是最极端的,就是死亡,紧接着第二类就是本能,就是有呼吸,心跳,第三类是我们的感官,最终第四类是我们的心灵,这也是觉的一个过程。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故事,宰我向孔子说守孝三年这个时间太久了,只用手枪一年就够了,这是宰我的观点,他的理由也有很多,他说道,如果君子三年不学礼的话,那么礼就会坏掉,如果三年不乐的话,乐就会崩,并且在古代,古人都是钻木去取火的,当然,不同的季节也会有不同的材料,宰我也就说,钻木取火的材料轮过一年了,旧谷子吃了,新谷子也就登场了,所以在我认为只用守孝一年就够了。仔,我是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并且他的观点也非常的有针对性,因为夫子就是讲究礼乐的,但宰我就说守孝三年会礼崩乐坏,明显就是为难夫子,夫子当然也是不认可载我的观点的,那么他又如何回答呢?父子说我们吃父母的,穿父母的,如果你这样子的话,你能够心安吗?宰我这时候却还说心安,载我的回答,可能就触摸到了夫子的底线,与夫子就非常严厉的说,你既然心安,你就去那样做吧。其实仔我的观点还是挺有力的,因为守孝三年,真的会荒废很多的东西,我们当然也需要忘掉过去,看向未来,但是儒家所讲的孝,是对父母的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夫子也不是说真正的要一定的守三年,只是说你的心一定要在这里,不能就是走一个形式,就想去烧就像去烧钱,扫墓,烧房子,你这样做一定要安心。在宰我出去以后,夫子又说,仔,我是真的不仁啊!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听音乐不觉得快乐,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守孝三年也就相当于是对父母的回馈,难道宰我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孔子所说的不安与仁是何关系?如果从我们的道德图谱去看这两个人的话,宰我那么就是逻辑型的,夫子就是道德型的,在我所讲的三年不为礼,三年不为乐,那么礼必坏乐必崩,他讲的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那么她的心就会失去,就像孔子问他的心安不安,他所说的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的,也就是实用,但是这个实用讲着讲着就讲成了功利,孔子是站在聆听内在良知的召唤的角度来思考的,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仁心。
现在我们结合婴儿到春晓再到宰我的这一文段,感官是会麻木的,感官是让我们打开与外部连接的大门,所以如果感官打开了,那么我们的心也就活了,这样就达到了一个内心的世界,我们会对外部有关切,这样就又到了一个外部的世界,这三个世界中心就是仁。
我们现在有非常多的课程,身体的课程就让我们打开身体,艺术课程就让我们打开感官,当然越往后就会越往内走,智思课程会打开我们的大脑,人格课程会打开我们的心灵,这些课程连到一起,最终就是打开了生命,也就打开了我们那颗活泼泼的仁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