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 旗
据我这些年的观察,凡是在大街小巷上,那些在路面上锻炼走路的脑病后遗症的人们;以及在各大医院看到,在心脑病神经科住院的患者们,这些人无论是男女,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普遍是身重超标、体形偏胖。用咱们大众话来形容,就是:肥头大耳、肥大便胖。这就明显直观地告诉大家,这些人,他(她)们在发病之前,其饮食方面是相当的不错的。而且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偏好重油腻饮食,并且喜食肉类和抽烟喝酒。我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平日的饮食结构和特征,放在四十多年前,完全是咱们普通老百姓只能在过年时,才会有的食谱内容和标准。
是呀,与四十多年前相比,我们现在平日的饮食内容,几乎就和那时候过年过节一样。说明我们在物质生活上是越来越好,天天像过年。
然而,有这么一句话,叫“物极必反”。现在的各种肉类、油脂类的食品太丰富了,几乎是想吃啥就有啥。人们普遍认为:现在一到过年节,反而没胃口了,吃啥都不“香”,啥好东西都吃不动了。这就说明我们平日会经常吃到这些过年吃的东西,已经味觉疲劳,吃腻了!
我们的老祖宗曾经说过:“美味不可多用”、“吃肉没有满饭碗的”……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是农耕一族,几千年来是以谷蔬果等素食为主的,偶尔打到野味或吃到一点油腥,大家都举行个仪式,欢庆一番。可是这种“好吃的”太少了,只能在特定的节日上才得到一丁点儿。所以,人人都是遗传下来一副消化素食的胃肠。不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祖先就是靠打猎获取食物,常年吃的全是肉食,自然是给后代遗传一副能消化肉食的胃肠的。举一个不恰当的通俗的例子,人们常说:“狗肚子装不了四两香油”。就是说这狗,它已经追随人类的进化,改变其祖先的食肉基因,已经变异成为杂食动物了。如果,你给狗整天喂它油脂大的或全部肉类的食物,不出十天,它就得患上肠炎而跑肚拉稀,过不了多日就非“瘪咕”不可!
我们人也是如此。为啥现在因肥胖症和饮食不合理,而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的人非常多,就是说明,我们的饮食结构彻底变了,可我们的身体消化系统并没有改变。依旧是和祖先一样的那副“下水”。
现在的人们偏好选择晚上聚餐,一大桌子的高盐、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再加上含糖的饮料和啤酒等;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去烧烤店,造了一肚子烤肉串、灌满一肚子啤酒饮料。这时候,人们身体里的胰腺、胆汁等消化液,根本分解消化不了这些超饱和的油腻食物了。有人不氛劲儿,问:差啥消化不了呢?主要是:你的祖先传给你的先辈是只能消化素食的消化系统和基因,而你的先辈传给你的父母也是消化素食的消化系统和基因,同样,你的父母传给你的也是消化素食的消化系统和基因。可到了你这代,却毫无节制地大块朵颐地肥吃胀喝,你那副仅能消化素食的胃肠系统,岂能“装四两香油”?它不罢工“闹事”才怪呢!
现在的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防未病。首先让人们在饮食上引起重视。饮食不当,就容易造成营养过剩而诱发“三高”症,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吃饱吃好”并非真好。
有位从医的学者提出,人,有时候要饿一下,即适度的饥饿感是有益健康的。他说,人在不饥饿的时侯,巨噬细胞也不饥饿,它便不肯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在人有饥饿感的时候,巨噬细胞才活跃起来,吞噬死亡细胞,扮演起人体清道夫的角色。他甚至说:“饥饿不是药,比药还重要。”
早在八十多年前,国外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区别对待。
第一组享受“优惠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让其饱食终日。第二组享受“歧视待遇”,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以饿其体肤。
结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组老鼠难活千日,未到中年就英年早逝;第二组饿鼠却寿命翻番,享尽高寿方才寿终正寝,而且皮毛光滑,皮肤绷紧,行动敏捷。更耐人寻味的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饱鼠强。
后经科学家触类旁通,扩大范围至苍蝇、鱼等生物,又发现惊人相似的一幕。
最后,科学家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终其一生所消耗的能量有一个固定的限额,限额一旦用完,就意味着生命永久停止。吃得多,限频就完成得早,吃得少,走到生命终点就慢些。
可见,古人说的“饿其体肤,劳其筋骨”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饱食终日的生活方式,看来也该改改了。想让自己的身体健康无疾的朋友们,请付诸于行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