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无
这是今年以来最打动我的一本书。
它像一把刀,一点一点地挑动我们身上的病根,痛是在所难免的。
写作上有技巧,让人穿梭在过去、现实和未来,有点眩晕,有点刺激,但不突兀,一个接一个的疑点,一个又一个破解,爽。
作者伍绮诗是美籍华裔,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作品多了一些东方特有的温柔和细腻。
《无声告白》有很多戳人的点,让我挺多思考,我并不确定能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但不影响它是一部好作品。
01 一半父亲,一半母亲
出于不同的原因,有人想与众不同,什么都要和别人不一样,而有人则极力想融入群体,生怕被孤立。
事实上,这两种人都不会活得多么轻松。如书里说:
最希望与众不同,和最希望融入人群,都是不可能的。
莉迪亚,十多年来,一直在父亲和母亲各自的期盼下,一边忙着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边努力地想要倍受欢迎。
旁听高年级课程,励志成为科学先驱,假装有很多朋友……她做的每一件事都自相矛盾。
标新离异,意味着和别人不一样,而合群,意味着让自己和别人没有区别。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从小就通过拿高分,表现优异来引人注目,所有让自己变得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都让她兴奋,坠入爱河,也是因为他是茫茫白人中鲜有的东方面孔。
而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吃剩饭长大,母亲是学校的帮厨,父亲是擦走廊的保洁员,连身份都是顶替的别人,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融入人群,不被关注,不被嘲笑,不被排斥。
一个是母亲的希望,一个是父亲的希望,莉迪亚谁都不想辜负,一直在死扛。
虚荣和自卑像两头猛兽控制着莉迪亚,它们在她的身体里宣战,斗争,把她撕成两半。
我们是父母的结合,我们的身体里是父母的基因和血液,但这并不等于我们是父亲的一半,母亲的一半,我们是百分之百的自己。
我们做不到为父母的过去、痛苦和快乐负责,我们能负责的只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苦与乐。
02 终究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玛丽琳母亲的一生是一本烹饪书。
如何做出让丈夫爱上回家的糕点,如何抓住丈夫的胃和心,如何用食物保全家庭……是母亲所有的课题,可讽刺的是,丈夫很早就抛弃了她。
玛丽琳最讨厌母亲的生活,励志要摆脱母亲的预期,坚决不走母亲为自己规划好的人生道路,她想成为一名医生,因为这是她觉得最能够与母亲的生活拉开距离的职业。
她发誓:让孩子自主生活和未来,过她想要的生活,做她喜爱的职业,她绝对不会像自己的母亲对待自己一样将“应该这样”强加给她的孩子。
所以,她总是征求莉迪亚的意见,你喜欢科学吗?你喜欢做医生吗?你喜欢解剖吗……
而每一次莉迪亚表现出一丁点儿迟疑,她就难过,然后莉迪亚就立刻说“Yes”,她就笑了,因为莉迪亚也喜欢成为医生,一名女医生。
她幻想莉迪亚穿着白大褂,挂着听诊器,在一群男人中间出类拔萃,就像是自己成为医生一样快乐。
玛丽琳一生都在说,医生,医生,医生。
莉迪亚成了另一个玛丽琳,在母亲的期望中前行,只是从“丈夫、房子、孩子”变成了“独立、自主、医生”而已。
就像玛丽琳从没有喜欢过烹饪一样,莉迪亚也没有喜欢过科学。只是到最后,她们都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以前听过高圆圆的一个音频,她说: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母亲脸上的法令纹,所以努力地不让它在自己的脸上出现。随着年龄增长,我的脸上也出现了同样深浅、同样位置的纹路,起初,我很苦恼,可是在母亲去世后,我反倒觉得这两条法令纹不错,有了它,就有了母亲的影子。
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某一阶段想要逃离自己熟悉的环境,想要变成和父母不一样的人,然后拼命奔跑,逃离,可最后在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时间里,回到了熟悉的环境。
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03 完美的别人,“我”还剩下多少
你是否真的了解孩子,他的喜好、快乐、忧伤。
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自己,想做什么,想去哪里,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莉迪亚是了解自己的,她知道自己不想成为医生和居里夫人,只是了解得不够多。
她希望母亲开心,希望母亲不再不辞而别,为了这个愿望,她承诺,只要母亲陪在家人身边,她愿意满足母亲所有愿望。
对爱的人,我们总是能信守承诺。只是她没想到需要付出太多,直到让出全部的自己。
莉迪亚做到了,做到了父母所有的期望,玛丽琳和詹姆斯骄傲,爱她,宠她,因为她太像自己了。
莉迪亚说自己是条狗,一直在学习讨好别人的技能,并逐渐娴熟。
读到这里,心里一酸,想要拥抱她。
我曾被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这样触动过,主人公从小就明白了顺别人的意可以获得好感和认可,从那时起他懂得了察言观色,最擅长讨好别人。
当所有人都喜欢他的时候,他突然觉得自己好陌生,好讨厌,好恶心。
玛丽琳想成为一群男人中的女医生,就像伍尔夫那样。
然而,自我价值并不在于“伍尔夫太太”和“伍尔夫医生”的区别,可能只有玛丽琳成为“玛丽琳医生”后才会明白吧。但是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想不到的孩子让她失去了机会,她寄望于莉迪亚,因为莉迪亚是三个孩子最像她的。
莉迪亚从始至终都不爱科学,也不梦想成为医生,但她都去做了,因为母亲希望她这样。
莉迪亚不仅像玛丽琳,也像詹姆斯,还像内斯,像别人希望她像的人。
其实,内斯也是一样。尽管他离家了,但仍然不是自己,他必须去哈弗,想当宇航员去外太空,也不过是为了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他始终没有挣脱父母的期许。
“太多的爱总比太少的爱好”是个谎言,莉迪亚最后明白过来: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期望如同雪花一样落在你的身上,直到把你压垮。
做出别人喜欢的改变,再完美也不过是“别人”,是别人的喜怒哀乐,是别人的功成名就,不是自己。
等到离开世界的那天,就会像玛丽琳的母亲一样,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仔细想想,生活中有几个人像杰克那样,真的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需要别人一直告诉我们该做什么。
你该整容了,你该减肥了,你该嫁人了,你该相夫教子,你该多挣钱,你该当老师,你该考公务员,你该出人头地……
都去做了,大家也都喜欢,却找不到自己了。等到“我”全部变成别人的时候,“我”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所以,莉迪亚选择告别一切。厚重的期望,把她拖到了湖底。
她生命的十六年都在取悦父母,她的生命被偷走,她的梦想也被偷走。
我们是父母的孩子,但不是他们的替身和影子。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不是附属,我们不必为了满足谁的期待,去追求别人的追求。
继承父母的梦想很难,这样的爱足以让人窒息。
成为我们本来的样子吧,即使我不够漂亮,不够优秀,哪怕我一无是处,至少我是我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能做成一件大事,那就是悦纳自己,成为自己。
她对汉娜最后的祝福是:如果不想笑,就别笑。
希望汉娜真的能懂,也可以做到。
04 谁都不是局外人
这本书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
可能是出身贫寒而极度自卑的詹姆斯,可能是被忽视而渴望与众不同的玛丽琳,可能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但失去自我的莉迪亚,也可能是为博取关注而极力证明自己的内斯,也可能是怕被嫌弃而活得小心翼翼的汉娜……
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为自己活一次,活一次自己。
一定不要为了别人,把自己出让出去,如果实在做不到,也请多保留一点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