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什么是对小区别的自恋

读书笔记|什么是对小区别的自恋

作者: 啥都懂的小灰 | 来源:发表于2019-03-31 22:54 被阅读0次

什么是小区别的自恋

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 对小区别的自恋(narcissism of minor differences)

弗洛伊德在1930年提出的概念:越是背景相似的两群人 —— 比如既是邻居又是亲戚的两个家庭 —— 越是互相看不上眼。我们最强烈反对的,是跟我们最相似的人。

例子:清华和北大的粉丝;小米和华为的粉丝;皇马和巴萨的球迷

为啥明明相似,为何相杀呢?

小区别的自恋的产生机制(WHY)

弗洛伊德说,这是因为人有一种本能的倾向,总是希望自己要出类拔萃,要与众不同,至少要能跟别人区分开来。跟我们相似的人,威胁了我们的身份认同。

例子:撞衫

观点1:人总是关心两个地位。——通过对比描述的写法,讲述出这两种感觉的摇摆

第一:是自己所在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地位——群体认同感——安全感

第二:是自己在所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人认同感——优越感

安全感越强,人就越想要优越感。我们既想跟别人一样,又想跟别人不一样。

例子1: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起的名字是越来越没有想象力了。

例子2:另外一些人则标新立异

观点2:在现代社会想要跟别人不一样是越来越困难了。我们本身就没区别

案例1:截止2018年11月1日,苹果公司在全球总共卖出了22亿个 iPhone 手机——有些人则认为其他手机更高端,但有啥本质区别吗?——没啥区别,

案例2:对豪车,奢侈品包包的追求, 只是标准化的工业品而已,其实就是对小区别的自恋。

总结:我们是被标准化的、批量生产的、可数的、相同的商品喂养长大的人。

观点3:世界越是同质化,人们对不一样的需求就越强烈。递进,但越是没有区别,就越想要区别

案例:流浪地球的两极分化——愤怒的打1星

首先,这些1星和5星其实水平差不多,能写出热评来肯定差不多的水准

但是,打个差评也就算了,1分难以理解,品味最容易表现不一样。

如何真正的与众不同?——勇气

案例: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这句话人人会背,可是真上手买股票还不是跟风。

些人所谓的“我们不一样”,只能用对东西的品味体现。

对小区别的自恋的坏处

第一个坏处是,你这是在给自己设限。你是在用你“不是什么”来定义你自己。

案例: 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梅格·杰伊(Meg Jay)给这个时代的新青年写了一本书,叫《三十如何而立》 [5]。杰伊说,与众不同的确是自我认同感的一个基本部分,但是“不一样”是简单的。这就好比说要解释什么是黑色,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它是白色的反义词……但“不是什么”不能是你自我认同的全部。

这个负面清单也定义不了你是谁。杰伊说,要定义你是谁,你需要一个正面的东西 —— 而那个需要勇气。

对小区别的自恋第二个坏处是,你把注意力放在了鸡毛蒜皮的地方。

你得创造一些东西,你得做出与众不同的成就来才行。对厉害的人物来说,个人品味那些根本不重要。

所谓的高姿态,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如果我们不一样,可以为了合作而尽可能的与对方一致。

而所谓的自恋,就是我们本来就是一类人,你却非要刻意的表现出与众不同,把人设寄托在一些小区别的品味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什么是对小区别的自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yp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