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之歌》

作者: 上善若水山西太原 | 来源:发表于2018-10-27 00:02 被阅读206次

     

     

     

    先看看这首《毛泽东之歌》:

     

           密云笼罩着海洋,海燕呼唤暴风雨。你是最勇敢的一个,不管黑暗无边,夜雾茫茫,从不停息你战斗的号召,从不收起你坚强的翅膀。 在南方,在北方,从中原,到边疆,你响亮的声音,鼓舞着斗争中的人民,温暖着受难者的心。 敬爱的毛泽东同志,我们光荣地生活在你的年代,学着你的榜样,跟着你的火炬,走向光明幸福的新世界。 敬爱的毛泽东同志,你是胜利的旗帜,光明的象征,我们光荣地生活在你的年代,学着你的榜样,跟着你的火炬,走向光明幸福的新世界。

     

    感觉如何?

    作者何人?——张春桥。

    不知列位作何感想,笔者读罢第一感觉是——十足的文革文风嘛。

    实际情形是,1941年,时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辑的张春桥(时年24岁)创作了《毛泽东之歌》(卢肃作曲)。这首歌问世后,曾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不仅在解放区广为传唱,新中国成立后也曾流行一时。1951年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所作的“1950年全国流行歌曲调查”中,这首歌高居排行榜第三位。

    1951年2月11日,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周巍峙在《人民日报》发表《略谈歌颂毛主席的歌曲创作》一文,点名批评《毛泽东之歌》。 周巍峙在文中指出:“用诗和歌曲来歌颂和赞美人民的领袖毛主席,描绘领袖的英雄形象,表达人民对领袖无限的尊敬与深厚的感情,这是很光荣的但也是很艰巨的任务。”“我们的诗人和音乐家也写了不少歌颂毛主席的歌曲,这些歌曲有的已在广大群众中流行。但在歌颂毛主席的歌曲当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严肃地认真地加以考虑。” 在文艺创作的内容方面,周巍峙旗帜鲜明地指出,歌曲对毛主席的歌颂,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的关系,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严肃批评了只见领袖、不见人民的现象。:“如由张春桥作词、卢肃作曲的《毛泽东之歌》。词中虽也着重说明了毛主席刚毅的战斗精神,以及他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但他所选取的形象是暴风雨中的‘海燕’,是‘黑暗无边,夜雾茫茫’。对伟大领袖与迅速发展的人民力量缺乏有力的描绘。”“有人认为它的情调受了宗教赞美诗的影响,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虽然这个歌曲是十年前的创作,在新解放的城市中,也曾为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所欢迎,但从整个思想情感来看,却和现在人民的距离很远了。” 同时,文章还插入曲谱图,对《毛泽东之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提出了批评,指出其“曲调过于平淡,情感沉郁”,“更带有感伤的成分”。

    对周巍峙的批评,歌词作者张春桥(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兼社长)作何反应?一个月以后,1951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张春桥的答复。全文如下: 编辑同志: 今天读到《人民文艺》第八十七期所载周巍峙同志《略谈歌颂毛主席的歌曲创作》一文。我完全同意他对我和卢肃同志合作的《毛泽东之歌》的意见。他所指出的许多缺点,是一九四一年“七一”前写成这个作品时我们就感到了的。一九四三年整风时,我对这支歌曲也曾进行检讨,和巍峙同志这篇文章的意见基本上也是一致的。经过整整十年,每当听到人们还在唱这支歌时,内心实在不安,它成了我的一个精神负担,并且一天比一天沉重。虽然也曾想重写一支新歌,但思想感情很不成熟,始终未敢落笔。我衷心地希望有新的歌曲来代替它。我想,现在人们还在唱它,并不是因为它好,而是迫切需要一支歌来表达对领袖的敬爱。我自己也仍愿在这方面努力。 这支歌人民广播器材厂曾灌过唱片,为了不使它再推广,我已请人民广播器材厂停止发行。谢谢你们。 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春桥不仅“完全同意他对我和卢肃同志合作的《毛泽东之歌》的意见”。

    1951年4月20日,上海音乐家协会就曾召开关于歌颂领袖的歌曲创作座谈会,讨论《毛泽东之歌》。 1954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的《人民文艺》栏目发表吕骥《为创作更多更好的群众歌曲而努力——谈关于群众歌曲创作的几个问题》一文,《毛泽东之歌》再次被当作“靶子”受到批评。

    如此一来,《毛泽东之歌》悄然退场也就势所必然了。 来自革命老区的孔昭琪在《老歌的记忆》一文中也回忆道:“这首歌大约是1941年我刚上小学时学会的,我对它的印象之所以很深,是因为它庄严、深沉,赞颂意味很浓,而且学校每次开会,都唱这首歌作为会议的首项仪式。那时太小,还不知道什么词作者、曲作者之类。后来,这首歌莫名其妙地销声匿迹了。

    事儿呢不小也不算太大,有点怪诞的是,彼时年方24岁的张春桥抬笔就是十足的文革味儿。提起文革,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四人帮”,而张春桥可谓“四人帮”里的首恶。或者说,“四人帮”这颗罪恶的种子从当时就开始悄悄萌芽了吗?

    第二个感触是,从新中国建立到文革之前,当时的文化界还是有着比较民主活跃的政治氛围的,尤其是对领袖能够采取比较正确而客观的态度,大环境、大氛围对文艺批评是包容的,对个人崇拜是持批判态度的,难能可贵。遗憾的是接着文革开始,中国的方寸就乱了,张春桥也完成了由一个善于谄媚逢迎的文人向“狗头军师张”的转变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毛泽东之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el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