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最重要的作用,除了消遣,就是能发现生活的更多可能。
一是读书增加生命层次性。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但如果读书,就可以经历不同的生命,也就是你仅仅活了一辈子,但却跟着作者活了好多生。生命的层次越多,生命就越丰富,幸福感就越容易产生。
二是拥有更宽阔的胸怀。我们读《少年维特之烦恼》,里面写一个少年对一个女生的单恋。我们读着读着也会觉得维特像某个阶段的自己,那种少年情怀,对女生的那种迫切而又拘谨的感觉。所以,最伟大的作品,就是写给我们看的,尽管作者不认识我们,但感觉他就是在写我们的人生。
三是增加智慧。如果人类要灭绝了,只允许你带一本读物,且只能从《花花公子》(Playboy)杂志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选一本的话,你们会带哪一本?这两本哪一本会带给你们更多的快乐呢?其实不好说。我也很难抉择,因为一本带来的快乐可能是浅层次的,一本带来的快乐是深层次的,但毋庸置疑,《哈姆雷特》所带来的快乐一定是更高质量的灵魂感受,它使我们运用更高级的智慧去思考,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艺术的真谛就是以一概千千万。”诗人从生活中撷取特定的个体,准确地描述其个性,然而由此却启示了普遍的人性……他表面上只关注这一个,但事实上他所关注的是古往今来普天之下都存在的。因此,一些诗,特别是诗中的句子,即使并非警句格言,也经常适用于现实生活。
单讲,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么一想,立刻就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就好比你如果听说叔本华也被人拒绝过,就觉得自己被拒绝一两次也没什么。那么,你跟叔本穿越了时空,而在心理上产生了某种共鸣。
读书不仅仅是疗伤,因为伤还在那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本书可以让自己的心变大,自然痛苦也就放下了。
但凡经典作品,一定是在人性的刻画上较成功的。我们读《三体》读着各种科幻的设想,其实核心还是人性的挣扎,比如叶文洁内心的波澜。否则,仅仅是一种玄妙世界的描写,不会给人那么大的震撼。再比如,《金瓶梅》无非用性来写人性,《红楼梦》是用贵族的没落来写人性,《西游记》用师徒取经的故事来写人性。所以,好作品,就是能剖析深刻的人性。而读人性,就是增长智慧,因为这世间困扰人的,也就是人性了。
一个人融入一座城市,不是吃了多少当地的小吃,也不是对各条街各条道如数家珍,更不是你在这座城市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你有没有心爱的人在这座城市。
没有这个人,城市越繁华你就越寂寞,即使灯光璀璨,心也找不到落脚的地方。爱上一个人,方能融入一座城,即使迷失在街头巷尾,也可以随时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善意。
如果真有看上的衣服,但两件都喜欢怎么办?我的经验是选第一件,因为后来喜欢的都会以第一件为参考基准,不如直接买第一件图个心安,后悔了,再来买呗,这事可以感性。
但如果在两个喜欢的人之间犹豫,选后来那个,如果前一个够好,就不会喜欢后面那个了,这事得靠理性。
归纳起来,就是只能拥有一个的,选后面的。可以同时拥有的,选前面的。
人一生的时间,总量或许上天已经确定,反正在哪里耗费不是耗费,顺其自然吧。
人生最心痛的事情,莫过于以为只是暂别,轻松的送别,笑着说:再见,却永无机会再谋面。暂别成了永别,脑海里残留的是你转过身离去的背影,那些还没说出的话,就再也没有机会诉说。
人总要学会告别,虽然不舍,却也知道,告别对彼此,都是个解脫。
很多时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所以,相见时,要心存善念,如初次谋面;离开时,要郑重其事,像最后一次。
凡是发生的事情,注定是要发生的。
特别能安慰人,简单说就是人生中没有偶然的事情。如果偶然的事情,你就会想凭什么独独发生在我身上,而如果都是必然事情,那是一定会发生在我身上的。这样一想,人就释然了。
好比你在书店看到我这本书,而旁边有人看到你拿起这本书,了聊,然后一起去喝了咖啡,然后留下了彼此的联系方式,再然后结婚组合成了一个家庭,生了一个孩子…。你们千万不要以为你是偶然拿起我这本书的,你是必然会拿起来的,因为你们本来就要在一起。
反正这事没有办法去验证说:“如果看不到这本书怎么办?”
这是宿命论吗?
哲学家最显著的一个标志,就是喜欢怀疑与思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怀疑和辨,就没有哲学,那就是宗教了。所以,宗教和哲学基本上是一对宿敌。
但凡用暴力解决问题,一般就说明你无能到极点了,因为暴力是殳有办法的做法,但当你使用暴力的时候,就说明你根本没法也没有能力讲理了。
斯宾诺莎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实体”,人、事、物都是这个“实体”的一部分,所以不会有消亡这种事情,哪怕你死去也会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存在,整个“实体”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不用惧怕死亡,不用伤心亲人逝去,因为他们依然是“实体”的一部分。
任何发生的事情,都是必然发生的,都是安排好的,所以没有必要大喜大悲。凡是离开你的必然就不属于你,已经发生了的就不必去纠结,好的坏的照单全收,只有接受下来,才能轻装上路。
如果用更全局的观点来看世界,每个人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粒。所以你觉得自己过不去的事情,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这样想来,特别让人能放下。
保持健康所必需的生活乐趣,只求取为生活和健康所需钱,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探索和求知上,只有这样才能过好每个时点。
人的一生面对两个重要的课题:怎么过?跟谁过?
一是过去怎么过的?这句话好别扭,就是自我认知走过的路。二是现在怎么过的?现在的生活你满意吗?为什么满意或者不满意?三是接下来怎么过?
跟谁过?这个问题就不是自己想想就好的,诸如另一半出轨了,自己怎么办?自己爱的人不爱自己,怎么办?有了孩子想离婚,怎么办?异地恋,是不是必须一方要放弃?这些问题看得我眼花缭乱,真是幸福的婚姻大致雷同,不幸的婚姻却各有各的不幸之处。
其实很多人在走入婚姻殿堂前,就明显知道双方是不合适的,但是他们天真地以为,结了婚就好了,婚姻真的是解决不合适的药方吗?当然不是,婚姻是两个人合适的结果。
如果恋爱时存在问题,你千万不要以为通过婚姻就可以解决。如果谈恋爱都感觉不舒服,那婚后会更不舒服。为什么?因为婚姻后会放大这种痛苦,比如洗碗做饭拖地整理房间,这些鸡毛蒜皮的事都会放大两个人的矛盾。
任何一段凑合的婚姻,最后都会演变成为一段悔不当初的未来,如果恋爱中你无法从对方那里发现自己的美好,那婚后定会是魔兽争霸的噩梦。
还有一个很傻的想法是,婚姻过不下去了,那就生个孩子解诀吧。干吗要两次犯同一个错误,用一个错误去解决另一个错误?
要跟-个长得好看的人结婚,还是脾气旧投的人结婚?
如果在长相和脾气相投之间选择结婚对象,我肯定选择脾气相投的人,因为一辈子太长,长相很快就不靠谱了,反而脾气相投太重要了,否则在郁郁寡欢中相伴一生,会折寿的。
其实,我喜欢的婚姻生活是这样的:两个人有各自热爱的事业,工作结束回家腻歪在沙发上,陪孩子看电视。或一起做饭,一起打扫房间,彼此微笑,晚上抱着睡去,早上彼此吻别去工作。一起旅行,一起看电影,一起逛街,有什么话首先会对彼此说起。
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如刚洗过的白衬衫。
一个好的爱人会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个差劲儿的爱人会让自己陷入抓狂、猜忌、崩溃的状态。一个好的爱人会让你发现自己的美好,而不仅仅总被贬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逐渐丧失了自信。
因为她很阳光,自己也快乐起来,因为她睿智,自己也知性起来。一份美好的爱情应该激发很多善,而不是把恶诱发出来,觉得自己无比讨厌。
因为爱,一切都可爱。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这世界就有了自己和别人,也从那一刻开始了自己和别人较劲的一生,这场战斗最重要的参与方是:别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梦想。
所有的期待,我都归结为:绑架。
别人都要通过绑架“我这个自己”的行为,实现“他们自己”的想法,而如果你稍微懦弱一点,就会屈从,然后让自己在讨好别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从而让自己什么都不是。
米开朗琪罗曾经说过:塑像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不要的部分去掉。这个塑像对每个人来说就是你的自己,而需要去除的是外界的期望。这把雕刻的凿子是人格的独立,若经常反省叩问内心,那么雕出这个雕像的时间就会缩短。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把时间用在了寻找各种装饰品上,特别是用别人的期待。来粉饰自己以为丑陋的石头。
记住,不要把精力用在讨好别人上。
况且,有些人不管自己如何讨好,他都不会满意,甚至自己不断努力地去改变,企图让他喜欢,他都觉得理所应当,不仅理所应当,还觉得你做得还不够,于是就开始了各种蹬鼻子上脸的犯贱。
别人关注你就是希望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你却绞尽成为对方,这就偏了方向。其实,做最真实的你才是最值得别人关注的,如果别人不欣赏你不好的一面,那也不配拥有你好的一面。
既然每个人都要做自己,那么你也不能要求别人成为你想要他成为的人。否则,自己就是在“绑架”别人。
这样一来,你就能理解,不是每个人都能处于自己的素质水平上。比如,自己礼让,别人推推搡搡;自己谦卑,别人趾高气扬;自己忍气吞声,别人蹬鼻子上脸;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风度翩翩,别人一胳膊肘就把你打下地铁,让你狼狈不堪。
每当此时自己就窝火愤怒,而此刻你或许就明白了素质这玩意儿不能用来要求别人,只能用来约束自己。因为,他们也要“做自己”,他们就是那个素质水平,而你的恼怒是因为他没有成为“你期待的那个他”。
你永远管不住别人的嘴,别人怎么说,那完全是他的事情,因为嘴长在他身上,他拥有支配权。说出来的是什么,完全是由他的身体素质决定的,不必心怀芥蒂,也不必过分在意,听着不爽了就去打官司,否则说什么、怎么说那是别人的自由,而听不听却是自己的权利,想清这件事,人生就轻松了很多。
摆脱了别人“绑架”的同时,也要记住不去“绑架”别人。
这样在坚持自己梦想的同时,也与别人组成的世界达成了和解。这个世界可以跟你期待的不同,因为别人也要做自己,
总之一句话:在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赏,在别人的世界里随遇而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