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儿童成长与家庭经营故事心理
张凯瑞:飞翔吧,我的“代理丈夫”……

张凯瑞:飞翔吧,我的“代理丈夫”……

作者: 凯瑞归来 | 来源:发表于2017-05-24 14:34 被阅读25次

    最近接到一位妈妈-娟的咨询,在咨询的最初娟用带着哭泣的微颤声音向我讲述了她与孩子相处中的点点滴滴。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听到电话那头那略带悲凉的如哭如诉,我的内心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被她的情绪带入了初为人母时的点点滴滴……

    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虽然丈夫有时因工作原因需要出差,但丈夫关怀、体贴,两人的婚姻基础比较稳固。虽然和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同住一个城市,但因为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所以也没有很多家庭难以避免的婆媳矛盾。

    惟一让娟烦恼的是她7岁的儿子凯。凯今年下半年将升二年级,据娟介绍,是一个活泼、可爱、有爱心、快乐、有感染力的男孩子。她目前最大的困扰就是孩子上课不听讲,下课没办法按时完成作业。娟举了个例子:在最近一次的课堂上,其它孩子都在上课,而凯却突然站起来扫地,拉窗帘,对老师的提醒视而不见,听而不动。每天的作业总是要在妈妈无数次提醒后才能完成。因为作业和学习的问题,影响了孩子与妈妈的相处,妈妈希望孩子可以每天及时完成作业,孩子也曾经表达过最想做的事就是把作业做好。但是事情的发展似乎和俩人想象的不一样。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妈妈看到孩子做作业时拖沓、磨蹭忍不住发火、罗嗦;而孩子却在妈妈的管教中离妈妈期望的样子越来越远,他每天仍重复演绎着一个不爱写作业和不认真听讲的孩子所做的一切行为…….

    在与娟的聊天中我看到了娟的焦虑,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了孩子的紧张和无助。在咨询的过程中娟一直都在追问我孩子到底是如何想的?我想今天,我或许可以在这里给大家看一下,孩子的心声。或许这样可以引起更多有相同育儿经历的朋友的重视。因为有些话,是孩子想说但没有机会说,或者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完整表达的话语。

    对于此件事,这位孩子的内心或许是这样想:

    每次看到妈妈发火时我都感到伤心和无助。我不想让妈妈伤心,但是写作业真的太难了,我做不到,如果发火可以让妈妈心情好些,那妈妈就发火吧。虽然我不喜欢妈妈发火的样子。

    尤其是妈妈和爸爸因为我写作业的问题吵架的时侯,我感觉烦躁又害怕。好好的家,为什么要吵架呢?你们不是很相爱的吗?如果有一天,爸爸或妈妈吵架后他们其中的某一个离开后不回来了,我要怎么办?我和爸爸在一起很放松,和妈妈在一起很温暖,我谁也不想让他们离开。可是爸爸为何总要工作?妈妈经常提醒爸爸抽烟、喝酒对身体不好?他为何总也不改?为何妈妈不能总像“平常”那样对我呢?我最喜欢温柔的妈妈,当妈妈不发火时,安静、温柔的在我身边看着我时,每天和我讲睡前故事时,我是多么快乐。可是妈妈还喜欢看书,如果妈妈可以不看书,只陪我,而且永远不对我发火该有多好……可是那该死的作业,我就是做不好,我……压力好大啊……妈妈,我现在好想看到妈妈!如果妈妈可以笑着来到我身边,摸着我的头温柔的对我说:“宝贝,不管你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好不好,我都爱你……”那我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孩子……

    可能这些话,这个孩子不敢说,至少不敢全部说出来,因为他的内心也是自责的,他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对,他怕一说出来,就让妈妈生气,让爸爸和妈妈吵架,但是这确实代表了这个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母亲因为他未成作业时的情绪失常,以及为此事父亲和母亲在他面前的争执时常让孩子觉得惊恐和无助。他一方面不想让父母因为他吵架,但是又知道自己做不到他们期望中的样子,所以只能在担心和惊恐中度过一天又一天的日子。他希望爸爸、妈妈每天可以不发火,全家快快乐乐的,但是想起作业,他本能的头疼,然后对自己说:都怪我不能好好完成作业……

    所以每天他写作业时就会感到压力,因为担心妈妈批评,担心爸爸和妈妈吵架,所以他选择了先看故事书,然后写作业。当他用不得不面对的心情去完成作业这个任务时,这个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所以他们家一直在作业的魔咒中无法解脱---妈妈知道罗嗦发火没用,但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坏脾气;孩子知道作业做不好,妈妈会骂,但是就是没办法按照妈妈的要求完成作业……

    就这个问题,当我在劝娟不要让她用惩罚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时,她说难道凯不应该想这是他自己做的不对吗?

    我知道这位妈妈还有许多没有说出的潜台词的:我真的好累,没有人像我这样爱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太不让我省心了,我什么方法都用了,可他就是做不好。既然他爱我(妈妈是能够感受到孩子对她的爱的),为何不能按我说的做,是不是他还不够爱我,或者有什么办法我可以让他更深刻认识到错误?他没改的原因是不是对错误认识不够深刻?于是为了引起孩子的重视,妈妈想到了体罚自己(扇自己耳光)……

    (1)

    很多有相同生活态度取向的大人都会走近这样的怪圈,他们总想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唤醒别人的内疚和责任感。这种“道德绑架”的方式会对在乎的人起作用,但是那只限于成人,对于9岁以前的儿童并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孩子不会想那么远,他们只会做大人明确要求的样子,不会去分析复杂事件背后的原因。即便是在成人的世界,这种“道德绑架”也不是百试百灵的。

    我记得有一个调解感情纠纷的电视节目。一个男的觉得他现在的女友有“公主病”恋上了一个大他十几岁的“大姐”。这个女友无法接受自己输给了一个容貌、年龄、收入都差自己很远的老女人,她对那个男的说:“如果你敢娶她,我就死给你看。”这个男的却说:“你天天把这话挂在嘴边,总拿这个当成让我哄你的借口,你不觉得烦吗?如果你要死,你就去啊,为何还在这浪费时间?”当时的场面一度紧张。我相信他这个女友听到这话是崩溃的,因为是节目录制现场,所以不可能出人命。但是如果是真实生活中,到底会不会因此而出人命真的不可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管是使用情绪还是利用情绪,这种拿自己的生命和人身安全做赌注的人除了自身性格使然,一定还有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

    在经过这位妈妈的同意后我给她做个了心理测试,通过测试证实了我的推断。这是一位深受原生家庭之苦的女子,她常年纠结于父亲与母亲的感情纠葛中,所以一直缺乏安全感。她的内心住着一个不被关注和理解的孩子,她需要更多的保护、温暖和关爱。

    事实上,父、母亲关系长期紧张是破坏孩子灵性的五大“杀手”之一(这五大“杀手”分别是:1、抚养人缺乏正确的教养理念和教养方法;2、孩子与父/母性格的冲突导致的教养失调;3、隔代养育或第三方养育;4、家庭中父亲或母亲角色的缺失[丧偶式育儿];5、父、母亲关系长期紧张。)。

    很多情侣之间吵架、离婚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会爱,他们不知道真正爱一个人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没有学到如何去爱,所以他们不懂爱,也不会爱。

    父母的感情不好的家庭,容易形成孩子敏感、自闭、悲观的性格,对自己将来的婚姻及生活都持有消极的态度。这种消极在人际交往关系上呈现两极分化,要么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处处希望别人的迁就和讨好;要么凡事缺乏主见,刻意讨好赢得他人的认可。

    在中国百分之九十父母感情糟糕的家庭,往往会诞生一个敏感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不负责任的丈夫,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2)

    那么,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那就是自己的父母相爱,没有之一!所以,父母感情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孩子看到父母的关系不好(例如孩子经常看到父母激烈地吵架或打架),如果他同情妈妈,那么他会和妈妈的关系非常好,他会总想着替母亲出人头地,打抱不平,对父亲产生深深的怨恨。如果这个孩子是男生,他从小便知道妈妈的辛苦和不易,待他有能力时他会想保护妈妈,这种感情极大可能转化为恋母情结。如果这个孩子是女生,那么她以后会照着妈妈的标准去选丈夫。其实不管男生或女生,都无法逃脱一个内心未完全断奶的孩子的悲剧,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一方面又因突发事件或重大困难感到莫明的恐惧和不可控而引发情绪暴躁。

    在上面这个父母关系失和的家庭中如果他不同情他妈妈,那么他很有可能潜移默化的学习他爸爸,他爸爸怎么对待母亲,他很有可能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另一半。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婚姻家庭的开始,就是他们新生家庭问题产生的开始。而且这种关系中如若没有一个人去主动打破它,会继续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孩子,甚至孙子。

    所以,只有自己的父母相爱,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放心去做自己的事情,不会替自己父母的感情操心,这样孩子才可以在父母的身上学会爱: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

    随着接触到的案例越多,我越发现: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他的原生家庭也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不是父母的关系,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而能够让这一切突破的关键是就是给孩子足够的爱和积极关注(积极关注就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既不盲目悲观(放大镜思维:总拿放大镜看孩子现阶段的缺点),也不盲目乐观(近因效应:孩子目前没问题,不代表以后没问题)。

    当了解了这位妈妈的原生家庭后,我明白了她敏感焦虑产生的根源。

    其实她自己也早已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但正如很多人都可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却改不了自己的问题一样,她短时间内也无法突破原生家庭对其行为的这些限制,所以才会不断受到父母感情的影响。

    为了使她可以发现一些她曾忽略的地方,在第二次心理测验后,我告诉了她一个让她一时之间无法接受的事实——“恋母情结”的出现与“代理丈夫”的产生。

    (3)

    心理学上,在一个家庭之中,爸爸、妈妈、孩子之间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

    这个三角关系,正常的次序是: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第一位的,然后再是爸爸或妈妈对孩子的关系。也就是说,夫妻感情一定要比亲子关系重要!

    如果亲子关系超过了夫妻关系,会对这个家庭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什么样的家庭会出现亲子关系超过夫妻关系呢?

    第一种是前面讲到的原生家庭中夫妻常年不和,同情妈妈的那个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已经超越正常母子的相依相靠的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形成的关键期在3-6岁,往往会在孩子青春期时达到顶峰(儿童14-16岁)超过夫妻关系,情节严重者会出现轼父或母子乱伦行为。

    第二种就是假性单亲家庭中出现的“丧偶式育儿”

    婚姻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老公忙于工作应酬无暇顾及家庭,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假性单亲家庭”,这种抚养方式也叫做“丧偶式育儿”。

    在假性单亲家庭里,妈妈跟儿子不停地抱怨生活中的一切,儿子从小心中就萌生了想要保护妈妈的想法!他们把自己妄想成是妈妈的配偶,承担虚拟的父亲角色,我们也把这种角色叫作“代理丈夫”,随着母亲与儿子关系越来越巩固,男孩的父亲就越难插足其中,这样会带来严重的恋母情结,比较严重的也会在男孩第二性征发育成熟后出现乱伦,这类型的孩子的口头禅往往是:我妈多么不容易。

    在父亲角色未完全丧失的家庭,乱伦行为或许不会发生,但是恋母情结的阴影却会一直缠着孩子。等到儿子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妈妈觉得失去了依靠,儿子觉得妈妈不容易,事无巨细全听妈妈的,这时侯媳妇便成了横在妈妈和儿子中间的“鸡肋”,妈妈也会力图通过各种行为和途径将生活拉回到以前媳妇没出现时的状态,最后引发了婆媳之间的矛盾!

    而娟的丈夫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不在家,家里只有她和儿子相互依靠,所以无形当中她把儿子看的比丈夫还要重要,或者可以说儿子在她心中的位置已经超过了她和她的丈夫。她希望儿子一直可以出现在她的视线中,并且希望儿子越来越优秀(事实上这个男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这位妈妈也曾经说过:“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他不怎么听讲,可是考试时都会。”)。当这个孩子表现得稍有差强人意时,这位妈妈就觉得崩溃,开始采用“摧毁式”的方式教育孩子,企图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深悟痛觉,可是这样的结果,不但没有使孩子印象深刻,反而让孩子感到无助和不知所措。另外,孩子看到父母争吵,孩子的内心是想干预的。当我让孩子描述自己的心愿时,孩子就写出了自己的三个心愿:(1)希望妈妈对我好好说话,不管发生什么不能不理我;(2)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在我正写作业的时侯吵架,打扰我;(3)希望爸爸不抽烟、不喝酒(抽烟破坏、污染环境;喝酒会喝醉、不舒服)。从心愿卡可以看出孩子是懂事、重情义且内心丰富、敏感的;同时处在这样的环境孩子的内心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他对妈妈一方面深深的依恋,另一方面对妈妈失常的情绪又感到紧张和不知所措……

    当我告诉这位妈妈,她不自觉得把孩子放在了“代理丈夫”的角色上,并且希望孩子按她导演的路线继续前进时,这位妈妈开始显得很难接受,因为她认为这和她想的不一样。她内心想的是全家幸福、和谐的在一起,她曾一度接受不了我说的这个现状。

    在我向她进行了行为揭示的当天,她对说我:“今天的沟通让我很震憾……每天回来都让孩子自己做主是吗,我不干涉他,真有必要就用提示卡是吗?……我还能跟孩子有身体接触吗?......我会不自主的想这个后果,我有点不敢拥抱他了……”

    我告诉她要想家庭和谐,首先应该让儿子退出代理丈夫的位置,尽量不要儿子搀和爸爸妈妈的事情。让儿子相信爸爸可以照顾好妈妈,这样才能让孩子内心成长起来,将来才能照顾好妻子,才能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婚姻模式!

    而你也应该要放更多的精力在你先生身上,做为你的丈夫,他同样需要你的关心和体贴。如若不然,你昨天对你父亲的抱怨就是媳妇明天对你的抱怨,而这个抱怨会影响到你孙子及后代的子子孙孙,如此周而复始,不破不灭……

    (4)

    为了帮助这位妈妈改变现状,我结合这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这位妈妈的教养方式,与她一起商量制定了21天成长计划。我希望通过21天的成长计划让这位妈妈明白:

    我们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很多时候是源于我们不想接受自己的平凡,当不得不接受的时候,又把不平凡的希望加注在孩子身上!

    因为家长给了孩子太多期待和渴望,孩子在不自觉得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努力。因为我们大,孩子小,所以孩子就要不断尝试着做个好演员,按照父母期望的样子去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时侯演不好就要被打、骂、批评和指责。很多孩子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变成了你、我、他。所以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内心受伤的孩子,每一个内心受伤的孩子都有一个不被关注和认可的童年。而我们现在的成人因为小时侯被过多束缚所以既不开心也不快乐。我们甚至不自觉得用着父辈们传承下来的错误的教养方式来管教自己的孩子,却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好。

    所以我把这个计划定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另一部分是让家长放弃批评、罗嗦、自我体罚的管教方式。

    通过短短的一周实践中,这位妈妈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当我告诉她我想把这个过程做为案例,希望给有同样困惑的其它朋友带些启发时,她虽然心有抗拒还是接受了我的建议,只是对我说:“……有一些真的是和我内心不一样的想法……”我当然明白,其实能够证实自己的现状,并且去改变确实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勇气。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即便是最亲的人都爱莫能助。但是我相信化茧成蝶的那刻,她对人生和对爱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有时侯我们的确不自觉地以“爱的名义”深深伤害了我们的孩子。然后我向她讲了心理学中的“厌恶疗法”。这是一种专门用来解决求助者身上某个顽固的不良行为或习惯的。为了让她对这个疗法有更详细的认识,我和她讲了用“厌恶疗法”戒烟成功的案例。听后她对我说:“我懂,我知道只有自己改变自己才行,别无他法。”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通过她的努力和坚持,一定可以遇到理想的孩子,以及最好的自己。

    另外,关于丧偶式育儿让很多妈妈们深有感触,我个人认为并非男人不愿意照顾孩子,或许是因为他在他的父亲那里没有学到该如何陪伴孩子,或许是因为他并不懂得该如何更好的照顾孩子!

    时刻跟他分享孩子成长的每个瞬间,出门前让孩子主动跟他亲吻拥抱,一起行走时让他牵着孩子的手,遇到问题时让孩子找爸爸帮忙,都有助于增进父子感情!

    (5)

    在现今的社会,大家已经有个共识。那就是从事任何行业必须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领域的质量,驾驶汽车要驾照,医病人要有医师执照,老师要有教师执照,工程师要有相关技术证照等等,可是像“父母”这种扮演着延续人类文明存亡、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角色,却不需任何专业的训练与证照,只要生来孩子就好像是理所当然的成为“父母”,这是人类自己本身十分矛盾与冲突的现象。曾经有人说过:所有问题的根源不是孩子,反而是父母本身,该被教育与成长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社会的这种恶性循环如何终止,关键也在父母,当父母自己的观念转换了,所影响的是数以万计的孩子。

    对于那些在原生家庭的伤痛中无法走出的朋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既然原生家庭,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却可以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今天将这个故事分享出来,就是希望更多人可以勇敢面对自己的过去,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负责任。

    对于有子女的父母请记得:你现在就是你的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祝福,你要把它传承下去。

    另外,我们不必给自己套上“好妈妈”、“坏爸爸”、“溺爱型妈妈”、“权威型爸爸”的枷锁。我们都是普通人,仍然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和孩子一起生活,不仅需要我们耗费精力和体力,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智慧和恒久忍耐。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这些,也不必苛求自己,正如我们不必苛求孩子一样。多给孩子一次机会,也多给自己一些机会。

    家庭教育的终极目的是:

    彼此相爱: 让自己快乐,也让我们所爱的人快乐;

    生活中不再相互指责和抱怨;

    体谅他人的感受;

    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愤怒和烦燥;

    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自己的需要;

    让孩子成为有爱心、负责任的人。

    遇上家庭教育,遇上爱:

    孩子生来就是张白纸,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社会九成以上的家长正以爱的名义直接或间接的伤害着孩子,因此,最需要被教育的其实是父母。

    ——凯瑞札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凯瑞:飞翔吧,我的“代理丈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fo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