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已经学习了父母怎样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负面感受,这一篇是一些帮助父母处理自己负面情绪的技巧。
想象一下,有多少时候,我们在教导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时候被气的火冒三丈,觉得怎么也教不会他;或者在自己因为其他事情情绪不好的时候对孩子大发脾气,事后又后悔莫及。
那么,如何说,孩子才能听得进去呢?在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又如何与孩子相处呢?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成人希望孩子配合时常用的几种方式以及我们未曾想到的孩子内心的反应:
( 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常常会这些方式跟孩子对话?效果又如何呢?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呢? )
责备和问罪
“你的脏手印又弄门上了!怎么老这样!告诉过你多少遍了,怎么总是记不住!”
孩子心里可能的想法:“门可能比我还重要。”
谩骂
“把物资弄这么脏,你真是个懒虫!简直跟猪一样!”
孩子心里可能的想法:“哼,她又来劲了!”
威胁
“我数三下,你还不穿好衣服,我就丢下你走了。”
孩子心里可能的想法:“我害怕”
命令
“马上把屋子打扫干净!”
孩子心里可能的想法:“试试,来抓住我。”
说教
“你觉得从我手里抢书,你做的对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孩子心里可能的想法:“得了得了,谁听你说啊?”
警告
“穿上毛衣,要不会感冒的。”
孩子心里可能的想法:“我怎么能管好我自己?做什么都会有麻烦。”
控诉
“妈妈每天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
孩子心里可能的想法:“我感到内疚。”
比较
“你怎么不能像你哥哥那样?他总是提前把作业做完。”
孩子心里可能的想法:“她爱哥哥比我更多些。”
讽刺挖苦
“你知道明天要考试了,还把书落在学校。你做的真明智!”
孩子心里可能的想法:“我不愿意被嘲笑。她真讨厌。”
预言
“你这么自私,没人愿意和你玩,你不会有朋友的。”
孩子心里可能的想法:“我好担心,没有朋友怎么办?”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个技巧:
注意:不是每个技巧都适用于每个孩子,也不是每个技巧都适合你自己,这些技巧也不是每次都见效。但是,这些技巧会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平台,而相互尊重正是合作的开始。
1. 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反例:“告诉你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要关灯!”
描述:“厕所灯还开着呢。”
* 用描述的语言,好处在于避免了互相指责和埋怨,让每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同时体现了,你真正把孩子平等对待,培养其自主性和自信心,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会对所描述的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
2. 提示。
反例:“你怎么又把脏衣服乱扔?从来都不知道帮助妈妈干点家务,想累死我吗?你懒得跟猪一样!我养你有什么用?。。。”
提示:“脏衣服应该放在洗衣筐里。”
* 提示技巧并不难,难的是在后面去掉那些攻击性的字眼。父母应该注意,即使再生气,也应该尽量避免对孩子的语言攻击,不要图自己一时之快,破坏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甚至打击孩子的自尊,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3.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反例:“你们怎么还在这儿玩游戏?告诉多少遍了游戏会影响学习,怎么都听不进去?上次考试。。。。”
简单词语:“孩子,今天玩游戏的时间有点多了。”
* 这个技巧尤其适合于青春期的孩子,因为他们最烦家长无休止的唠叨。同时,也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认为他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对其负责。孩子是非常敏锐的,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态度。很多时候,信任反而比命令或者说教更能让孩子接受。
4. 说出你的感受。
反例:不耐烦的翻了翻孩子的作文:“好了,我看完了,写的很好,你自己去玩吧。”
感受:“我现在心里比较烦,没心思看你的作文。晚饭后,我再集中精力看,好吗?”
* 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会减轻自己的负担,家长不必永远对孩子保持耐心,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适时地表现出自己的脆弱,让孩子学会去体谅大人,也给了孩子一个成熟和表现的机会,有可能收到孩子意想不到的反应。
5. 写便条。
贴在电视上:“在开电视之前,想一想,我做完作业了吗?”
* 写便条是一种好玩、正式、又有些神秘感的方式,比较符合孩子们的思维习惯,也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我们的目的不是通过一些技能去操纵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听计从。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的能力。
我们想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
我们想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我们想树立一个榜样,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以后都能受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