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小孩习惯过程中,有些家长,包括老师也会建议,使用积分制来激励小孩,比如,按时完成作业加多少分,练琴一次多少分,家务一次多少分,积分可以用来换玩具啊,(电子)游戏时间啊等等孩子喜欢的东西。大家都怎么看这个方法呢?
A: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激励方式
我回顾自己作为孩子的时候,上学,妈妈也会说考到班上第几名,我就带你怎么样?
因为我很想要那个东西,所以把这个东西作为我达到目标以后的奖励时,我很有动力,然后就特别努力,但是结果都不好,因为我就是考不到,就非常的失望,觉得自己很失败。
我对于自己刚刚剖析了一下,问了几个问题:
我努力,最后得到了奖励,感受是什么?接下来会怎么做?
开心——还要努力,得到更大的奖励
我努力,最后没有得到奖励,感受是什么?接下来会怎么做?
难过—也许会调整自己再努力
也许会,放弃奖励,因为自己老是得不到
最后我又问了一个自己问题:
设置奖励对于我的影响是什么?
是庆祝还是它会变成我做事情的动力。
而我当初学习,好像是因为感兴趣,不是因为那个奖励。
家长也可以反观自己,设置奖励的初衷是为了什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如何看待这个奖励的?
B:我之前学的正面管教,老师说可以做一个小改变,不是奖励而是庆祝。
“今天你弹琴特别认真,我们来庆祝一下什么”
“今天我们来干嘛干嘛,因为这个星期你学习任务都完成了”
改变的感受是:不是因为奖励而努力做这个事情,而是因为努力做了这个事情值得我们去庆祝~
C:(1)奖励失效
大家可以回想一个场景,如果我们在学期初的时候跟孩子说,你这学期期末考考得好,我就奖励你200元。对多数孩子来讲,是不可能在几个月里都能表现好的,而且,这个奖励在几个月之后,还那么遥远,效力会减弱。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奖励如果不是即时的或是短期内的,效力就会减弱。
(2)孩子自己就能获得奖励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越来越不需要依赖家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很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孩子说,“这周如果你好好写作业,周末我就带你去超市买零食”,可是孩子大了有零花钱了,到了五六年级,甚至上初中,买零食已经不能成为家长奖励的武器了。只有那些孩子依靠自己无法获得的物品才能成为奖励。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家长会抱怨孩子越大要求越高的原因。
(3)孩子为了奖励而做
有些家长会说,老师,陪写作业的时候,我的孩子每做一题就要让我看看他写的对不对。
还有的孩子会不停问“妈妈,你觉得我今天表现好吗”“你看到我今天自己写完作业了吗”“我已经吃完蔬菜了,能吃冰淇淋了吗”
这些语言说明孩子已经认为:在做出良好行为时就该得到奖励。
评级体系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孩子们的关注点不再是获取知识或提高技能,而是贪婪追求更高的分数。因为这个分数意味着他们是能得到奖励还是惩罚,意味着这个假期的家庭氛围是和风细雨还是腥风血雨。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为成绩而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外在的奖励,而不是来自学习过程中掌握某种技巧或知识的愉悦感(内在激励)。这也是为什么脱离高考后,大量的大学生在大学里荒废光阴无心向学,因为他们对于学习没有内在动力。
(4)没有奖励意味着惩罚
我举个例子,这句话也许是妈妈们很能理解,而爸爸们常常很疑惑的。妻子花费一笔钱买了一条新裙子,当穿给丈夫看的时候,丈夫说:“嗯”,妻子为此闷闷不乐并抱怨“你是不是觉得不好看,你没有夸我的新裙子好,那你一定是不喜欢。”所以利用表扬和奖励来让孩子学习同样有副作用。如果孩子习惯这种方式,他们在没得表扬时就会产生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