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型人格

作者: 一弯静水流深 | 来源:发表于2021-09-28 20:34 被阅读0次

            最近在阅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的前几章,虽然读的时候难免有一些晦涩难懂,但是经过阅读,学习,反思,还是有自己的些许收获。

            阿德勒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种自卑的自我认知。因为自身的弱小,无力,不足或者无能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所以,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有意愿接受教育而改变自身的处境,从而让自己变得超越,强大。所以说“教育”归根结底是自我教育。接受社会进化形成的教育观点,引发自我内心的深深触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工业社会时代,人们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让一个人的心智更具有开放性和可塑性,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们通过儿童自身表现如:语言,行为来了解儿童。儿童的个体行为反映了他的个体心理活动。我们教育孩子时,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儿童的表现,有针对性的对他进行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人良好的人格,成为一个健康(身理,心理)的人。一个人的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人格具有整体性(包括先天基因遗传部分与后天影响),也正因为这个整体性受后天的影响,所以才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个人的可塑性,一个人因为从小到大的大大小小的际遇塑造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种“洞见”,我们每一个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我们永远无限接近自己期待的最好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成长的过程体现在“自观”---“自见”,我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并不容易,因此孔子才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清楚的了解自身,客观的看待自身,既要了解自己只不过是世间沧海一粟,更要知道,世界会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人而改变。

            自卑感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人们尝试通过改变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心理上的自卑感。但这种表现太过了,表现在一个人的执迷:阿Q精神,愤青,讨好型人格,或者过于敏感等,就过犹不及,从而扩大了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成长为极度自卑或者极度自大的人。

            一个人的性格发展趋向只有朝向社会情感,才可能被社会肯定和认可,才能让心灵和现实和解为平和的表象。阿德勒说:“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社会情感更像一根儿童人格的指挥棒。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个体心理教育基本都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措施的。很多孩子或许因为听到太多人夸他“聪明但不努力”,就会真的变成不努力的人。因为他们怕通过努力而无所得,反而弄巧成拙打破了别人对他聪明的评价。于是就转而在学习之外寻找个人成就感,以达到另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上的平衡。

            个体心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人首先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谁脱离了与其同伴的社会接触注定要失败。一个人也必须通过选择一种职业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只有建立了与社会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存在感,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的一份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卑型人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ir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