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再写一篇影评的,但是在看完中村义洋导演(对,就是上周文章里推荐的《金色梦乡》的导演)的这部《大家,再见》之后我总是会想起我曾经居住过的那个小镇,今天就聊聊那个小镇吧。
电影结束的时候,看着主人公提着行李走出团地的背影,音乐响起,主人公终于走出了自己的牢笼,而他身后留下了那个已然没落的团地。虽然听起来有些自以为是,但是我想也许我多少是能够理解主人公的,我人生的前十九年就是在这样的小镇度过的,但是与主人公一直留下来直到成为最后一个人不同,我是很早离开的那一部分。电影里对团地兴盛没落的描写与那个小镇的兴衰变迁极其相似。因为还有家人仍然住在小镇,所以我偶尔还会回到这里。
图片是自己拍的 我清楚记得当年小镇繁荣时的样子。周边的房价因为小镇的经济繁荣而抬高到有人只靠炒房就能发家致富买房买车。生产效益很好,中秋节发月饼,端午节发粽子,过年了发米面。每逢节庆,单位一定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艺汇演,台下挤满了人,老的少的比台上还热闹。每年正月十五都会举办烟火表演,人们为了在最好的位置观看烟火表演,早早出门,开演前一个小时往广场的路上就已经塞满了人,社火队的锣鼓震得人耳膜鼓动,路边挂着摆着各种各样形状的灯笼,每个人脸上都兴奋的发光。那个时候大家都觉得小镇会永远这样,大家都说这里的煤能养活我们一辈子。所以即使运煤的马路坑坑洼洼修了又修,漫天的粉尘让人根本穿不了浅色的衣服,那也让人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井然有序。而如今小镇周边只留下一片片卖不动的楼盘,居民们也都一一搬离小镇,曾经热闹的店铺变得门可罗雀,唯一没有变得大概就是去小镇的那条依然颠簸的路吧。留下来的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完全不认识的外来人口,一部分是时间已经停止的老人们。几年前,同高中时代的朋友相约回小镇,明明是春节时期,路上却空得令人不可思议。以前熙熙攘攘走路都要侧着身子才能不撞到其他人的菜市场,也只剩下几个摊位。几个人到以前看文艺演出的公园散步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公园一角的小型游乐场已经不见了,只留下墙上斑驳的卡通人物与地上嵌在水泥里的游乐设施的底座。寒风吹过只觉得更冷了,太过凄凉的场景让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用手搓了搓脸。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次,某个夏天回小镇探望还留在那里的亲人。走在空旷的街道上,突然想到以前因为这条路来往车辆很多,好像从来没有这么安心的在路中间散过步,而如今一辆车的影子都看不见,真是又安心又寂寞。身旁的梧桐树依然华盖亭亭,以前住过的屋子都在,只是有什么东西永远都不见了。突然想起要帮老爸买包烟,推开小时候经常去的小店的门,柜台里面坐着个完全陌生的面孔,过去和现在突然在同一个空间重叠,我被两个时间拉扯着,一瞬间甚至忘了如何开口。“你要买什么?”老板娘问我。“买盒黑兰州。”我有些忘记这几个字的发音,吃力的说道。等出了小店的门,我才想起来店里的那个所谓的“陌生的面孔”其实就是以前小店的老板娘。每当面对带有自己回忆的事物时我都经常感到惶恐不安,翻毕业照、回母校、约见好久不见的朋友、回小镇这些全部都让人不安,如同站在一间熟悉的房间前,我不知道里面到底什么消失了,所以根本没有勇气推开那扇门。前几日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长大了就要具备接受所有形式离别的能力,不管是用力说了再见的,还是悄无声息离开的,上个夏天拍着胸脯说‘你找我玩,我随时在。’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已经坐上‘时间’那辆火车离开了,我还站在你面前,却好像隔了汪洋大海。”我想,坐着“时间”这辆火车离开的是当时的我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