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是精神分析中专注客体关系(以婴儿为主体,婴儿与外部的关系)。
【英】温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 1896~1971) 精神分析学家长大,就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构建现在。
一、总体的理解与感受
书中强调环境,“母亲”二字是对环境的一个代词,即婴儿碰到的环境,即母亲。若从这个角度去看万物,想想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会感到外界可能就如自己的一面镜子,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
反思自己的一般思维,好似一开始把外界想得好,现实中却发生种种磨烂,于是启动心理机制进行防御,以此保护自己。但又反过来想,可能也是自己一开始就不相信外界有多好,自己幻觉自己以为外界好,于是碰到很多的不好或坏,以此验证自己“打从心底就不相信外界好”的思维是对的。
如同现在刷短视频,如果自己打从心底就把明星A看得坏,无论刷到多少宣传明星A是好,都会进行怀疑,或者就说背后有人操作,在进行公关而已。(杀人诛心)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是一种防御,不论好坏,程度深浅罢了。
又像我们为了维护自己在法律上相对的权利,对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大脑都会搜索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一样。这个时候大脑如果去搜索对自己不利的,那是不是可以叫“自虐”,或是被PUA了?
处于依赖阶段严重退行的边缘性障碍。
幻觉,若失去幻觉,但保持了其力量感,能够掌控客体出现和消失幻觉的垮台,将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事件。
我理解的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种种磨烂的一种接纳。经历了现实的残酷,承认现实就是残酷的,而非还拿一些虚构的幻想在此骨架上刷一层胶,然后又说骨架上有肉。骨架是没肉的干骨架就是没肉,承认其没长肉,具体肉在哪里,另当别论。
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自己给自己安慰,不停地幻觉现实的美好,或许这不是纯真,而是犯傻。当时的自己无法接受现实黑暗的一面。要等自己折腾得爬不起来了,炖火都要把骨头煮化了才扪心自问,一步一步地承认,这的确没肉啊!全是骨头。
“入侵就被接纳”,也就是说,因为他是主动的,环境就被婴儿所接纳了。这是存在感和现实感的基础。
在与客体建立关系的过程,若环境撞向发展中的孩子的核心,那么入侵就没有被接纳,而是被当成一种被蚕食的经验。自体的意义就丧失了,孩子进入到与侵入性的环境相对反抗的行为反应中。他失去其自发性,撤回到他的孤立状态中,就如同一个贝壳类动物缩到它的壳里。
脑子里闪现的就是外界一味地讲什么大道理之类的,打从小就看见在宣传,可当自己真的遇到问题去那样做的时候,发现现实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听那些讲大道理的人和事。
一种有技巧的照料....和对环境的调整将逐步代替这个壳,这样,似乎微小的婴儿将开始变成一个个体。
婴儿逐渐成长到第三个阶段(完全依赖——相对依赖——同往独立),即相对依赖的阶段;他开始拥有一种需要他母亲——或者其他照看他的人,比如父亲、保姆,并能把这些照料和他自己的冲动联系在一起。可以从一些身体的表现(眩晕)和噩梦中看到未被整合的早期焦虑的回归。
不知道现实生活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独立的个体。真正成熟成人了。
又有多少人真正经历过“有技巧的照料”?
写到这里,感觉潜意识强大。了解自己,从潜意识开始。身体对我们是很好的,它很好地在保护我们。发生什么问题的时候,它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
二、关于【母亲】
1、母亲的四种功能
A.抱持holding
孩子被他的母亲或者那个照顾他成年人抱着的方式。
B.摆弄handling
身体接触
C.对客体的引介
“他对于周围环境的照顾保持着信心”
足够好的母亲是不会伤及她的婴儿的全能感的,由此,婴儿才能慢慢地放弃他的全能。在婴儿过长时间的愤怒而尖叫,他就不能在奶瓶出现的时候很好地接受它。这种内部混乱甚至可以让他丧失自身是一体的感觉。
D.有预见的幻觉,命名
2、足够好的母亲
百分百好母亲可能只是母亲单方面的好,未根据孩子的需要而匹配付出。如同一个植物当前需要的是水,而非高质量的肥料。种植物的人根据树的实时需求,对植物浇浇水。这里也确切到具体浇多少量的水。所以,足够好(good enough)就够了。而非百分百的好,或者母亲认为的好。
若母亲是后者,“在由孩子焦虑而大致的进攻性投射下,变成一个恶毒的母亲”。孩子感到反感,排斥,攻击等等。如果程度与时间长了,升级成反抗的不是母亲这个人,而是母亲这个角色了,可谓反社会。
足够好的母亲的“可靠性”
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孩子能感到他自己的独一无二。在孩子情绪或者发生的事情超过了其承受度,若母亲感到一种对孩子的恨,且能够体验到这种恨,并能容忍和整合,不是让孩子受罪,这才可谓“足够好的母亲”。
3、不够好的母亲
在孩子作出许多努力后,仍然不能对其适应的母亲,即不够好的母亲。她会向孩子呈现许多面目,使得孩子无法感到母亲身上的一致性、完整和可靠性。
三、过渡空间
【过渡空间】是温尼科特最重大的发现,即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缓冲区。过渡空间是一个孩子所拥有的处在原初的创造性和基于现实体验的客观知觉之间。它是在探索相对独立的阶段中开始形成的。
过渡空间是处于母亲与孩子的中间区域,可能是现实秩序,也可能是消失在外部的世界,还可能是一切幻想都是可以实现的内部世界。
绝对依赖的连续性,过度到相对依赖的临近性。
过渡空间,我的理解,是可以很好相处的空间、场所。过度客体即是在此场所相处的事物。在温尼科特关于过度客体“嘟嘟”是一个孩子在和母亲相处时所遇到的中间事物。比如,乳房、手、母亲佩戴的项链。这是把客体当做“外部的爱的或恨的人,或者他们的属性之一”。另外一种是把客体当作“一个内部的无意识表征”。
两种情况的前提是客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生物性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客体会随着其接触的事物进行变迁,即客体变迁。
内在世界的创立
孩子的内部世界时由魔力和全能统治的内部世界。若孩子的内部世界紊乱,身体体验到痛苦,会引发内部世界的紧张。
负罪感可以用呕吐的形式来表达出来,或者呕吐这个现象可以被体验为对内在秘密的自体的背叛,就像一场灾难一样。
孩子在发展适应和迎接未曾预料的事情、并将它转化为可接受的甚至是快乐源泉的能力。找到一种能适应其冲动和进攻性情感的方法,而不是将这些冲动清除掉。正常的孩子能够使用自然给他提供的各种方法来抵制焦虑和难以忍受的冲突,这些方法是与周围的人可能提供的帮助有关。
防御焦虑和面对冲突的三个方法
A.智力的制作
B.游戏和创造性
C.症状
四、自体
与活着的有感觉的某个主体相关(不包含被压抑的无意识部分),即自体。
作为结构的人格有关,即自我。
我理解的是,自体,是某个人格出现的主体所关联的感觉。(人格还包含无意识部分)
自体分真假。真自体、假自体可相互依存。但真分离了,只有假自体的即为表演型。
五、身体反应
心身疾病患者的身体症状并不构成一种疾病,但它们是一个心理内部解离的信号。
心身障碍是与一个脆弱的自我及一个朝向个人发展的不确定的过渡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自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足够好的母亲。
不够好的环境导致产生心身障碍的趋势,它是与以下东西连在一起:
A.脆弱的自我
B.缺乏一个个体可在其中发展、居住、停留的环境
C.把“我是”隐藏到壳里,而面对一个“不是我”的感觉
心身疾病或者严重抑郁的出现——揭示了在未整合的、漂浮着的过去与现在之间存在的一种联系——可能代表着重新找到心身统一的希望。
在人类身上,实际存在着一种整合的自然倾向。
想问个问题,是否存在的人,每一个是完全整合的?
治愈的关键:
A.让冲动获得自由(发疯)
B.让它和梦连接
我理解的是,是自体的一部分的时候,若只存在在潜意识(压抑),会以身体反应进行表达。进一步整合,会由身体反应转为潜意识梦境。第三步,释梦或谈话,将潜意识转为意识层面。
看似简单,并不简单。
最后一句:
客体,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利用它。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