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大概是在1989年的光景里,春末夏初。
清晨,东院刘奶奶那里传来叫骂声。我还在睡床上,父亲叫我吃饭了。父亲抱我下了床,给我穿衣服,给我洗脸。厨房里,母亲蒸好了一锅糖包子。
母亲在厨房忙着盛饭,父亲带着我向东院走去,我远远的看到东院刘奶奶家水井旁趴着个人。那人头戴一个破旧的,早已没边沿的草帽,手里拿着个棍棒,腋下夹着个破碗。他一边嘴里嘟囔着,一边用手来回转动刘奶奶的水盆,意识要喝水的样子。气的刘奶奶一个劲的大骂,嚷着叫那人滚出去。
父亲走过去,劝住了刘奶奶。父亲把那个人从地上拉了起来,拍了拍他身上的泥土,从刘奶奶家把他领了出来。
母亲喊我和父亲吃饭,父亲走进了厨房,一手拿了两个刚出锅的糖包子,伸手递给了那个人。我看到那人接过父亲手里的糖包子,大口大口的吃着,父亲在一旁看着他吃,给他说着些话,叫他慢些吃,别噎着。一会功夫,他吃饱了,父亲又给他端了碗粥,他喝了,然后给父亲突然跪下磕头,父亲连忙扶住他,送他出了村口的小路。
父亲后来告诉我,那个讨饭的住的也不远,西北杨庄的人,从小失去了双亲,半疯半傻的一个人过。
多少年后,当我回头重新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心头异样的感动着。在那样的贫困岁月,我眼睛里到处都是讨饭的人,耳边常常听到邻居大婶子嘱咐自家儿子的话;“一会我下地干活了,你千万把大门关的严严的,不要让要饭的进了咱家门”。而后,我回到属于自己的家,耳边却又响着别样的话;“文,我和你母亲去下田地了,一会要饭的如果来了,厨房案板上有几块馒头,你拿给他们吃”。
粮食紧缺的年代里,谁家都不富裕,勉强能过的稳定。我家也一样,甚至更清贫些。但就是这样的日子,父亲常常施舍给他人,祖母也一样,还有母亲,他们几乎是一条线的思想。
人们常说要报着感恩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的真善美,这一点,父亲很是出色,至少,他二十年前就已经做的很好了。
2011.05.15 中国项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