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和一公司领导聊,他问我:“你人力资源做了这么多年,看了很多人,也招进了很多人,对自己的看人水平怎么评价?
我一下不知怎么接话,想了一会,说:“我越来越觉得人挺复杂的,是多面立体化的。过往我们凭借几个抽象的词汇来描述一个人,可能还是片面的、不客观的……“
如何更为精准判断一个人,从而决定是否要录用、是否值得培养、是否可以提拔,是企业里永恒的话题。无论企业采用了什么模型来评价人,都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只能说这个判断标准下选拔的人,是否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
回到个体身上,在工作和生活中,评价一个人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它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们的交友选择、伙伴合作深度以及各种关系下的情谊持久度。更重要的是,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一方面可能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知。
因此,如何看待和处理他人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01 小故事
前两年我和公司CEO一起面试过一位候选人,我印象很深刻。
这位候选人是个女生,硕士,学校也很不错。毕业后有在地产公司工作过1年,而后跨行跳槽至其他公司,又做了1年左右,打算跳槽。就是在第二次跳槽的时候,来面试了我们公司的某一岗位。
总体面试下来,这位候选人的表现很不错,从过往所做的项目细节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确实有一定的能力,能够满足我们岗位的基本要求。但是,在面试结束后,我和CEO仔细讨论了一番,决定暂不录用。
整个面试过程,候选人经常会提到过往工作经历中,上级领导是如何评价她的。她的每一次跳槽,都是基于上级领导对她的肯定性评价。依据上级领导的评价来确定自己的能力、优势,认为既然已经基本可以胜任岗位工作,那就没必要继续留下来,应该寻求更高的挑战。
面试结束时,我们让她提问。一般情况下,候选人会问公司规划、业务发展战略、薪酬福利、面试答复时间等围绕岗位和公司的问题。这位候选人问了我们CEO:通过这一场面试下来,你们认为我有哪些优缺点?
事情先讲到这儿。
我现在再次回忆到这次面试过程和这位女生的表现,当时没有录用的原因已经不再记得,但是这位女生对于他人评价的重视和索取,却是无法忘记。
我们在职场里面工作,难免要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评价,有些是直接告诉我们的,有些是小道消息听到的。如果无法正确看待这些评价,可能会使自己的工作和发展陷入误区。
误区一:
过分看重他人的评价,尤其是正向、优势方面的评价,使得自己看高了自己的能力水平。
企业领导很多时候会出于鼓励的角度,用一些积极但抽象的词语来评价下属。下属收到的信息,基于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比如统筹能力强、执行力强、富有创新能力等,以为在这几个维度上获得了很高的水平。可实际上,这些词语所代表的能力,在工作中有很多不同难度的任务存在,有可能领导只评价了下属在中低难度的任务下这方面能力的体现,而下属,却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高难度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水平。
误区二:过分看重他人的评价,工作的目的性会发生扭曲。
过分看重他人评价,自己努力工作、做出成绩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领导新的评价词汇,不停去“发现”自己身上是否有更多优势存在,或者去验证自身的优势。如果新增优势评价,自身会感到很满意,至于工作的其他方面,很可能就会退而求其次。
误区三:片面吸收他人评价,过分看低自己
有时候一些并不友善的片面评价,会让我们陷入迷茫:我果真是这么糟糕吗?他为什么说我钻牛角尖?我明明是想拿下这个重要客户,为什么说我滥用优质资源?诸如此类。本身就没那么自信的人,或者对自我认知不完全相信的人,就会开始认为自己做错了,别人的评价才是对的。于是从此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就开始畏首畏尾,不再勇敢。
02 自我知识的获得途径
我们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路径时,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也就是获得自我知识。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同样重要。当对于我们对想要从事的职业信息了解足够多的时候,如果对自我知识了解不足,在职业匹配度上就会出现偏差。常见的表现就是频繁跳槽,做什么都感到差点劲儿,不开心、不满意。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了解自我知识有两种常见的途径:释义和重构。
知识点来了,敲黑板!
释义,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外界信息也是和自己的判断一致的。
释义常常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他们会想要收集与自我评价一致的信息,通过外在的认同达成自我认知的统一、坚定自己。也有许多成年人对自我的认知花在释义上,他们不能正常处理外界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的现象,只能选择吸收与自我评价一致的信息,这样的人会更容易结成小团体。
重构,就是当一个人发现外在的评价与自我判断不一致时,他会去重构自我认知。
大多数成年人都有能力重新定义自己。通过一些事情、现象,不断丰富对自己的认知。不需要用非黑即白的描述来定义自己,处理外界的评价更为客观和理智。
这个东西如何应用呢?举个例子。
假设我认为自己富有执行力的。在工作中,领导交代给我的重要任务,我基本上都可以规划好时间、提前完成工作,并且提交一份比较满意的成果。通过若干次这样的任务布置,领导给了我一个评价:执行力很强。这个评价和我对自己的认知基本一致,于是我感到很满意。
但是在生活中,某一次我和朋友打算一起出去旅行,我的任务是提前规划路线,安排好每日行程。结果因为工作太忙,我总是把这个事情往后推,使得朋友很不高兴,对我说我很拖延,执行力太差。于是我获得了“执行力差”这样的评价。
如果我对自己的认知基本来源于“释义”的话,听到朋友这样的评价,我就会感到伤心、手足无措,陷入自我怀疑中:我究竟是执行力差还是执行力强呢?我该如何评价自己呢?
这个时候应该启动重构机制。
重构,让我们丰富了对自我的认知。我们的每一次评价获得,实际上是基于具体场景的。了解这一点,我就能理性看待两种不同的评价,清晰分析自己行动的逻辑:
我认为工作更重要,所以我表现出了在工作上的高执行力;而旅行相对来说是放松的事情,所以我把它的重要性往后排,以至做这件事情有所拖延,进而朋友得出我执行力差的评价。
这个是真实的评价,但只是局部的评价,并不是完整的我。但是我更了解我自己了,我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会表现出高执行力,我会有所选择和考量。
这样,就不会在他人给我们自己有负面评价的时候,陷入情绪低谷。评价是基于某一件、某几件事情得出的,针对的是客观表现,而非个体本身。
03 基于具体场景的评价
基于此,回到刚开始领导问我的问题上,我们讨论的是如何看人更准,有什么好的方式。我依然认为,没有统一的方式,一切都基于企业的工作场景需要。
比方说某些企业倾向于录用热情活泼的人。企业领导在观察员工表现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员工,在线下和同事们交流的时候,话很少,大多数只和本部门交流,于是领导心里有一个初步的判断,认为此人不善交际,总体上可能和公司的用人理念相违背。
结果有一次,公司的线上直播需要主持人,直播太多导致主持人手紧张,为了充分调动内部员工的力量,安排了该名员工做某一场直播的主持人。很意外,直播间的氛围特别好。主持人用幽默风趣的文字充分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很多观众也更愿意参与互动、提问,比同期甚至以往其他直播活动的效果都要好。
于是,包括领导在内的许多人,都刷新了对该名员工的评价:线下安静不要紧,能做好本职工作就行。线上活跃,而且公司需要这样的人。这个人真是太棒了!
如果不是有线上的工作场景存在,仅基于线下人际交往的判断,我们大概率会认为此人“不热情活泼”。
我们过往的常识使得我们认为,热情活泼只会表现在线下;是线上直播,刷新了这个常识,也扩大了我们人际交往评价的界面。
因此在企业里如何客观评价员工,我认为首先就需要梳理各岗位关键工作场景,不同的部门、甚至同一个部门不同的岗位,工作场景都是不一样的。销售岗位的评价标准,可能和人力资源部的招聘人员的评价标准相一致。
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胜任该岗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去评价这个人在这个岗位的工作场景中,是否表现出了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对这个人的评价用词,也应当仅限于在这个岗位上。脱离开了这个岗位、这些场景,这些评价,就已经失效了。
这样即使是员工自己,如果得到了不适合某一岗位的评价,也不必怀疑自己、甚至自卑。那只是你的能力特征,无法在该岗位的工作场景中发挥出来,或者不适用于该工作场景。只要知道自己的优劣势,以此去找到相匹配的工作,就可以。
放到生活中,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故事,说某个男生脚踏两只船,伤害多个女生,于是女生们集体攻击这位男生为“渣男”。
评价他为渣男,的确很解气。可是某种程度上,既说明了评价他人词汇上的匮乏,也是一种偷懒的表现:选择不去客观看待他在其他方面可能的突出表现。有可能这位男生在工作中十分优秀。那么作为同事,难道有必要因为生活上的一些个人选择问题,而不去跟他合作吗?岂不是因噎废食?
无论最终和周遭人物保持怎样的情谊或者合作关系,哪怕今后不再来往,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借此提升自己评价他人的能力,不是么?
我是本周休息,
一个致力于研究个体生涯发展、寻求自我实现方式的90后。
我的梦想是:让工作像休息一样充满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