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里,随便某一天的早晨,就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今天这个口红很显气色啊。”、“新做的发型?很不错诶。”、“几天没见,你又瘦了啊,脸都尖了。”
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话,一股佩服之情油然而生:我的天呐!你们是怎么做到这样元气满满地夸人的?还夸得让对方喜笑颜开。
我好像天生就不会夸赞,每每要努力想一下,才能费劲找出优点,关键是从我嘴巴里讲出来的优点,常常翻车。
前两年年末,马上就要过春节了。我看我们领导头发染成了樱花粉,正好第二天我去办公室找她签字,为了活跃下气氛,我就说:“XX总,你头发染成了粉色,很好看诶,是专门为了去日本玩染的吗?”结果她头都不抬一下,面无表情地说:“干嘛专门为了去日本染头发,我高兴就染了……”于是我就悻悻然闭上了嘴巴,拿好签了字的文件,溜出去了。
但是要论“批评”,我可能是这方面的“人才”。
上个月我去上课,过程中老师安排我们学员两两组队进行案例练习。我跟一位姐姐对练,由于是新学到的理论和工具,大家都不熟悉,这位姐姐也不例外。我们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磕磕碰碰。练习结束后,老师让我们相互之间为对方点评。我看了一眼我写的笔记,出于礼貌问了一下发言顺序,得到首肯后,我先发言了:
“刚刚我们练习过程中,有几点姐姐你可能讲得不太准确的地方,我说一下。第一点:你语速太急切了,会给对方很大的压迫感;第二点,你的提问,很有诱导性,这个会让对方为了迎合你而说出不真实的东西。第三点……”
刚讲完我就后悔了,内心骂了自己一万遍没长进。忙不迭地跟姐姐道歉……
后悔的原因是,去年上课的时候,有专门学过批评的技巧:批评之前是要先肯定对方、赞许对方的,否则会让人感到不舒适,情绪体验会极差。
表扬的艺术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面有写到关于如何表扬别人的技巧: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请称赞他们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个进步 。
我们会看到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呢?就是“最微小的进步”。最微小的进步往往隐藏在非常具体的行动结果里面,需要用心才能去发现。为什么称赞他人最微小的进步会很有效呢?
教练领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工具,叫“逻辑层次”,讲的是人的行为和动力之间的关系,应用极为广泛。在表扬这儿,也可以发挥极大的价值。
我们去夸奖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有两种夸奖方式:
第一种:从行动层面找到具体事件去夸,也就是卡耐基说的这种,找到最细微的进步。这种夸奖方式往往会很有效。
原因在于,每个人做出来的事情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客观存在的。
就比如上面提到的,我们夸同事口红色号很不错,她就会很开心。同事今天选择涂这一支口红,一定是思考过的。无论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和目的,我们不要去揣测,只需要把这个最表层的行为结果夸一下,她就会非常开心——自己的行为受到了肯定。
在职场中,最没有效果的夸奖,就是从一件事情上,跨越到去夸奖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
毫无疑问人们天性喜欢听到别人夸自己是正向词汇,比如聪明的、有深度的、富有逻辑的。
我这里说夸奖有没有效果,不是以对方是否开心来衡量,而是以对方是否能够持续做这件事情、并不断在这个方向上有所进步来衡量。夸对了点,对方就会在这个方向上持续努力。
最近很火的一个节目叫《脱口秀大会》,是笑果文化做的,李诞担任主持人和领笑员。最新一期大张伟来做了领笑员。有位叫李雪琴的演员表演结束后播放了一段采访,我看了就特别有感触。
李雪琴在刚开始讲脱口秀的时候,才开了个头,大老师就马上爆灯,并且说这个梗特别好笑,达到了他心目中最想要的那种感觉。结束后李雪琴的采访,就讲到了这一点:
大老师高度称赞她这个点,而这个梗,正好就是她本人最喜欢的梗。
尽管其他几位领笑员也都爆灯了,但是李雪琴显然对于大老师给的这一个梗最开心最感动。
我大胆猜测,如果没有大老师,尽管李雪琴最终成绩也还是不错。她可能也会感到孤独:不仅周围的人不懂她这个梗,连现场所有观众以及领笑员,都没有get到。以后的稿子,她可能就不太会用相类似的梗了。
第二种:从动力层面去夸。这个就是我上面讲的踩雷的夸法。夸准了会很有效,对方觉得你懂我。夸错了,对方要么就毫无波澜,严重点的甚至会生气。
通过一个表面行动,去揣摩对方的心思,很有难度。这个心思,一般来说常碰到的就是身份和价值观。价值观不常用到,日常可能是对一件事情的价值出发点,也就是诸如为什么要做,为什么重要。
说个我几年前看到的小故事。
有一年春节放假,一位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女孩,收拾好行李也准备回农村老家。她没有向其他老乡一样选择火车,而是去坐了价格贵一些的飞机。在飞机上,只见她重新洗了一把脸,敷了面膜,而后画了一个精致的妆容。
坐在旁边的乘客,起了八卦之心:”哟,打扮这么精致,这是下了飞机有男朋友来接啊?“
女孩微微一笑:”没有的,我就是回家。等会我妈来机场接我,打扮精神点我妈看了也放心。”
事实上,女孩前不久刚和男友分手……
这个故事,飞机上旁边的乘客,其实是在夸女孩妆容精致的。如果只是夸到这一层,女孩肯定会很开心。但是很不幸乘客去猜测女孩的动力层面了,而且猜错了。乘客下意识地判定打扮精致必定是见男友,也就是说男友才值得惊喜打扮——这是乘客的价值观点;而女孩的价值观点是,我在意我父母的想法,我想让他们心安,所以我要精致打扮。
这里双方就有一个价值点冲突了。因而这一次的称赞,起不到好的效果。
所以啊,表扬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批评的技巧
知乎上面有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不喜欢批评?题主一定也是很好奇,明明很多批评,真是为了当事人好,理智上都明白,可还是内心很失落。
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里,我们批评一个人,肯定不会是为了发泄情绪,大多数是对方的行为让我们不满意,或者其结果与期望有差距。如果直接展开批评,心大一点的笑嘻嘻就过去了,该工作还是工作;心思细腻敏感一些的,可能好几天都会介怀,甚至否定自己。
莫慌,工具来了!
教练领域里管这个批评方式叫”3WEBI“,也成为赋能反馈。
假设我们在工作场合中,一位领导要对其下属就某一项目进行指导,操作方式有以下几大要点:
【1】3 W(where):领导温和真诚地和对方讲出这个项目做得好的地方,讲出3点(3是概述,实在找不到就说2点),有理有据地夸奖;
【2】EBI(even better if):领导询问下属,如果想要做得更好,你还会做哪些事情?或者是,如果重新拉一次,你会怎么做让这个结果变得更好?
【3】谨记:改进之处尽可能让下属自己想办法,循循善诱,肯定可以想得出来,在这个环节一定不要马上告诉他怎么做。
基本上这样一个环节下来,下属的思维会停留在对未来改进的思绪中,很少会沉浸在做的不好的地方。情绪也会比较高涨,能量充足。
上差不多以后,作为领导再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点评下属的改进建议。同时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让他自己去考虑是否要采纳;或者说如果有新的要求,再进行补充。
回看上面那个逻辑层次图,如果指引对方去思考改进策略,重新梳理一项工作的目标、成果要求,他们会聚焦于动力层面去想办法,办法想出来再落到行动层面。
如果仅仅针对行动层面提出批评,他们会退缩、脑子僵化,并且为自己辩护——人遇到危险情况,本能反应就会启动防御机制,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为了保护自己。领导如果看到这种结果,恐怕会更加生气。
这个放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
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忽然某一道题目孩子卡住了,家长一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卡住,劈头盖脸就发火了,甚至上升到”身份“层面,骂孩子是个笨小孩。我们会发现孩子会有几种不同的反应:僵住、哭泣、沉默、顶嘴、离开,总而言之不会去对这道题目做任何的思考。
如果家长选择先表扬孩子前面(可能相类似的题目)做得不错,逐渐引导孩子往解题方向上去思考,孩子可能就会灵感迸发,找到知识点,然后开开心心地把题目解答出来了。
善于批评,也是一门艺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