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有个学医的朋友因为面临研究生毕业如何选择工作的问题和我聊天,他大致面临的情况是这样的:
第一,他可以选择在当下读研究生的城市,在目前实习的医院工作,但是只能是编外;第二,他可以选择回到家乡的医院,大概率可以申请到编内。
前者的好处在于当下的城市四季如春,在当下的医院他可以干自己最专业的科室,学到更多本专业的新东西,劣势在于目前看只能申请到编外,而且距离家乡甚远,以后几年倒是有可能申请到编内,但医生不比其他,一旦到了编内,可能再也无法回去,照顾家人等等就显然困难了许多;
后者的好处在于编内的工作稳定待遇相对较好,在家乡的医院他仍需要轮岗一年,自然也有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劣势就在于如果是编内,就一辈子稳定在那了,一眼就看到头的人生多少是有点让人绝望的。
我非常理解他的纠结和困境,面临这两种选择,我想哪个人都很难一时间做出决定,将近十年的学医之旅有可能会因为这样的一个选择就引他走向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我一时也很难给出合适的建议。
刚开始,他和我描述当下的城市温度适宜,气候绝佳的时候,身处北京的我的恨不得一下子飘到那蓝天白云下,赶紧和他说”环境太重要了,你这可是要生活一辈子的地方,这个必须得考虑,未来不仅是你,还有你的孩子呢”;紧接着,他又说了在编制内工作的好处,我转念一想“也是啊,医生不像其他工作,很多工作这家公司倒闭了,还有许多类似的工作也可以干,但医院不同,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是很难有大的变化的,医生也是需要临床经验积累的,这意味着以后的收入和地位啊,肯定是越早进入一家医院,越有好处了”,我们就这样天南海北的聊着,仿佛感觉掌握命运的那根线就牢牢的在手中。
但是后来我觉得这不对,这或许并不能解决他的困惑和纠结,作为朋友,我得给他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才可以啊。
于是我开始仔细聆听他说的每一句话,觉察这之间他不同的语气,最终我确实发现了端倪:他在讲到留在当下那个城市的时候明显语气是欢快的,态度是积极的,即便是讲到距离家乡太远,难以照顾父母,他也补充到,其实**的房子比老家的房子也差不多,以后他们老了我也可以把他们接过来;而讲到回到家乡的城市,态度就灰暗了不少,特别是说到一辈子就那样了的时候,我真心感受不到青春燃烧的活力。
因此,我明白,他内心里其实已经倾向于选择留在当下的城市了,但是他缺少的来自别人的认同和鼓励,当然还有更多的勇气。
于是我开始从两个角度和他聊,第一是留在当下那个城市的好处是多于回去的,第二是留在当下那个城市可能的负面影响是什么样、到时候可以如何解决。我想朋友在年轻的时候做一个自己倾心的选择,也希望帮他规避一些风险。最后挂断电话的时候,他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我想不久之后他会做出一个最佳的选择。而且不管这个选择是什么,那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想明白了,不纠结了。
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倾向于和周围的朋友探讨,但太多的时候是越探讨越纠结,实际上原因都在于发出问题的人没有想清楚。事实上,不管是我们在向什么样的人请教什么样的问题,思考的主体都应该是问题的发出者,别人是无法给你做决定的。我们从任何人那里都得不到直接答案的,我们能得到的大概就是三样:1.临时性的创意,有可能就是你问的当下别人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没有什么道理和依据;2.评估和确认,你清楚面临的选择也基本有了自己的答案,你只是需要一个肯定;3.细节方面的建议,从不同的角度给你参考的维度。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得先想清楚我自己目前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我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就比如前面说到的例子中,事实上我这位朋友内心已经无比清楚两种选择背后的优劣势,且更倾向于前者,所以我认同并鼓励他去做这个选择,但同时希望在细节方面给他更多要考虑的维度,比如以后的户口问题、孩子的上学问题等等。
我思故我在没有自己思考框架的人总是会面临无限的纠结和摇摆,只有想的足够清楚的人,才能得到更多有用的建议。
达成所愿ps:
就好比很多人想要早起,但在交流的时候总是问出“我想早起,但是早起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吧,你说为了早起,却影响了工作也不行啊,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我实在有点看不出ta到底是想不想早起,当然很难给出建议啦,而且即便我说,你可以慢慢来,一点点调整,你也可以早点睡,保证睡眠量,ta一样可以找出反驳的理由来。但如果ta真的认同早起的好处,需要和别人沟通的是哪些做法可以既能早起,但是又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那么我想ta才会去捕捉那些可能对他有用的建议,而不是一味的纠结、摇摆。你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