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肖申克的救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影片讲述的是一名银行家安迪,在醉酒后,企图谋杀自己的妻子以及情夫,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进了一个名为肖申克的监狱。在狱中,他通过自己的专业,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为狱友办图书馆,教狱友汤米学习,考取相关文凭~~
汤米的死亡,让他从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肖申克的19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替他自己赎罪。他妻子的死,虽不是他醉酒所为,但是妻子的出轨,死亡,作为丈夫,也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是责任归责任,却并没有犯罪一说。而典狱长的所作所为,让他更是看清了人性,想要重获自由。
狱友瑞德,是一个在狱中屡次假释,屡次都不能通过的角色。他的救赎,只是习惯了听口令,一旦逃离这样的环境,都不知道如何生存的人。正如,在狱中待了50年的布鲁克,假释成功了,总想做些什么继续留在肖申克。他们救赎的正是对未来的恐惧。
以下是看完影片以后,总结的三点。
人活着,总要做点事情。
不管你是上班族,自由职业者,还是家庭主妇,总有些事情在做。
有些是必须的,有些是纯粹的消遣,有些是可做可不做的。
如何区分,说到底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你想活成什么样子?
一天8~12小时的上班,已经让自己很累,回到家,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煲剧,打游戏,葛优躺。天天如此,你这个人就废了。
有些人却选择更自律一些,每天晨练、读书、写作,参加各种培训。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可能看不出有多少变化。可是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呢?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一天又一天的坚持中,实现了。
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做什么,不做什么,有很大的不同。
心中有希望,有念想,才能走得更远。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既不会多出来,也不会亏待任何人。如何合理正确地利用好这个时间,人与人之间产生巨大的变化。
做任何事情需要有一个目标,然后朝着目标一点一点地努力。有目标地活一天,是活;没有目标,混日子也是活,然而人生一辈子,哪一个能笑到最后呢?
影片中的安迪,心存希望。枷锁,锁住的,只是肉体,心灵和脑袋是自由的。在关独囚的日子里,狱友们以为他日子艰难困苦。而他,则是在享受这样的精神自由。
你知道竹子成长定律吗?竹子为了能够3周长到15米,在此之前,用了4年的时间蛰伏,把根扎在土里,在地下延伸了几百米,为日后快速疯狂成长提供能量和安全保障。
足以说明只要活着,只要有希望,就能走得更远。
适应,习惯,改变
无论身在何处,做任何事情,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适应期、习惯期以及后面的沉淀期。
前面两个期,大多数80%的人都能做到,但是在沉淀期就会出现分流。
1、成长 10%的人会在沉淀期成长,他们会运用环境把自己融入,然后产生裂变。不得不说,完成那个裂变的只是少数中的少数。安迪,自我救赎了,自我成长了。瑞德,在安迪的帮助下成长了,得到了内心的救赎。
2、沉沦 10%的人会习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思维,然后在体制内规整自己。影片中的布鲁克、瑞德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甚至都不愿意离开肖申克,一旦离开了,都不知道如何适应?如何习惯?如何改变?布鲁克最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瑞德心中仅有的一丝希望,就是对安迪的承诺。
美国诗人佛罗斯特曾经说过:
“林子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而我走上一条更少人迹的路;于是带来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
改变就是源于这样特立独行的精神力量。
写在最后
总结一下看完《肖申克的救赎》的感受:
1、人活着,总要做点事情。
2、心中有希望,有念想,才能走得更远。
3、适应、习惯、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