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孩子们最近迷上了阿万纪美子。具体是怎么迷上的呢?
第一次介绍他们阅读,好像是因为“图像化语言”。第二次介绍他们阅读,目的在于体验对话推动的情节。两次之后,他们就自动掀起了一股“阿万纪美子热”。开始了《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的讨论。
“这个作家每次安排的结局都让人意想不到。”这是小强说的。
“是啊,但是你在阅读时总会情不自禁去猜,虽然常常猜错,但下一个故事又会去猜。”炫娃补充。
“如果猜对了,就感觉中了彩票。”天成也来搭话。
“他们说的不就是阅读策略中的提问和推测吗?”听孩子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的脑袋突然迎来这样一道闪电:虽然孩子们不知道这是阅读策略中的提问和推测,可是他们阅读中确确实实在使用了。
“你们都会去猜故事的结局吗?”我问他们。
“会呀!情不自禁就会去猜。”
“你们有没有总结哪些情况会猜得更准呢?”听到这个问题,他们愣了愣。
“回忆一下,对于哪些故事,你们会猜得更准呢?”
“课文。语文书上的课文。”炫娃眼睛瞪得老大,像一位突然睡醒的人。
“和作者有关,越熟悉的作者就越容易猜到。哈哈,这算套路吗?”天成反问我。
“其实你们在阅读中去猜就是在提问,而你们在看结局前,自己根据文章信息综合给出的答案就是推测。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阅读策略,你们早就在使用了,只是不知道名字而已。还有,你们刚才说课文很容易猜到结局,想想为什么?”
“因为课文总爱讲出个什么道理,让我一看开头就会习惯性地去想,这篇课文又会讲什么道理呢?”
“那和作者越来越熟悉后,为什么也更容易预测成功呢?”
“因为你就越来越熟悉作者的风格了吧。就像阿万纪美子,我现在看到故事中的乘客,就会想这次会是动物还是梦中的人呢?反正这套书里的乘客少有真实的普通人。”
“很厉害啊!”我向总结出道道的天成竖起大拇指,“其实连续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还真是一件过瘾的事,慢慢熟悉一个作家的风格,感觉你和作家越来越近,就像朋友。”
与他们聊天之后,我又想起曾经和二年级孩子们共读《小鸡钓鱼》的经历。
《小鸡钓鱼》是大拇指无字图画书(16册)中的一本。当时,我和孩子们共读的目的是发现串接故事的问题。说“冲突”,显得太陌生,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我又很期望他们通过作者的“冲突”设计发现自己在阅读时的情感节奏,于是,我就告诉他们:“我们来找找这个故事中主人翁所面临的问题吧。”
翻开第一页,面对空空如也的冰箱,孩子们立即顺利地找到“家里没有吃的了,怎么办?”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提出问题后,他们会很自然地开始推测:狐狸想吃小鸡怀里的蛋吧!
我问他们:“还有其他可能吗?”
他们说:“还可以出去找食物啊!”
一说完,我们就翻到第二页。果然,小鸡和螃蟹拿着钓鱼竿出了门。
就是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发现,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推测,玩的不亦乐乎。接近故事的尾声,当他们看到收获满满的小鸡和螃蟹推开门,看到桌子上破掉的蛋壳时。好大声地叫:“又有一个新问题——狐狸把蛋吃了?”
“啊?你们说的可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结论。”我提醒他们。
“可是旁边有平底锅啊,一定是狐狸把蛋做成煎蛋了。”嘉博的理由很充分。
“但是也有可能是小鸡孵出来了吧。”虽然一涵的声音不怎么大,但是大家都听到了。
“对哦,也有这样的可能。”石头补充后。大家一起冲我喊:“赶快翻哦!”
再停留,孩子们可要跳起来了。我赶紧翻到下一页,他们的阳光集中寻向狐狸的怀抱。
“我说吧,小鸡还活着。”第一个说这话的,竟然是刚才发表“煎蛋理论”的嘉博。
“你们觉得狐狸吃蛋和狐狸孵蛋两个解决中哪个更棒呢?”我问他们。
“当然是第二个了,就是作者选的这个。”
不知道为什么,四年级孩子的闲聊和二年级孩子们共读的一幕,让我有些佩服孩子们阅读中自然而然的提问和推测。
如果有一天,面对一则故事、一篇文章,孩子们提不出问题来。
那......怎么办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