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绪化这个话题吧,还真可谓是生活中大家普遍的问题了。
即便是再理性的人,也会有情绪失控或处于失控边缘的情况。
有一段时间的我会感慨,保持较稳定的情绪真得是一生的必修课!
大数据时代下,我们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类冗杂的信息。而我们对信息确是可以做出选择的。
如果在一天的时间中,我在微博、公众号和朋友圈翻阅的内容过多,这于我而言无疑是头疼的一天。
太多的信息不仅无法输入贯通于脑海,还扰乱了头绪多添了几许烦躁。
画布上的色彩情绪 Richard Diebenkorn这几年间断地听一两朋友与我提及:有时看别人展示的精彩会觉得自己很不够,甚至有烦躁和挫败感。自己也会困惑于分享的内容不得人喜欢。
后来聊起时,我们在分享分析中一致同意了这样的观点:他人包括我们自己分享所展示的也只是片面的喜怒哀乐,每个人分享的习惯也有所差异,精彩与否背后也有价值观的差异,观者大可不必为其困扰。
只有专注于自己生活和身边的点滴,才能使我们远离社交平台的情绪而懂得建设自我。
作者埃利斯列出了四种不好的过激情绪:过分烦躁、过分生气、过分抑郁、过分内疚。
过激的情绪非但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影响着我们情绪所在时间内的行动,影响着我们后续的计划和事宜。
我自己之前有一个问题是过分担忧,其实这种想法反倒给了我更多的负担。
书中有一个实验我们在日常也可以尝试:每天写一个近期最担心的事,团成纸团扔到盒状物中,坚持写两个星期。待过一段时间(事件中担心时间已过),将纸团取出,会发现大概有90%以上压根就没有发生。
所以呢,试着放下一些担忧吧。
画布上的色彩情绪 Richard Diebenkorn书中总结了一件事的诱因模块
A:诱发性事件发生
B:你对于这件事的看法
C:在A事件中你的感觉和行为
很多人为避免糟糕情况下的C,会选择不断地改变A。
实际上,即使A被不断地改变甚至阻碍,都不能缓解情绪上带来的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做:
先静下来反思为什么会有C,然后试着审视B (从自己、他人 、是否有益于彼此关系三个方向进行思考)。
接下来开始试着反思如何对抗B,即如何改变你对这件事的看法,选择替换方法,思考更好的选择来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对自己和他人,以及彼此的关系,引发情绪爆发只会使得事情变得更差。
在情绪这一方面,我知道的是,很多家长都会基于权威或公平而忘记了自己的情绪化。
昨晚刚好有一件让我觉得窝心的事,我父亲睡前感到饥饿,问我要不要吃水果时,遇到了我的反问。
“咦,你是不是好像有点高血糖呀?”
“那晚上就不要吃这个啦,喝完桌上的牛奶一样可以减少饥饿感。”
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地是,我知道父亲会接受这个提议,却未想他用十分愉悦地语气回应我,“好”。
或许是因为我语言中传达的不仅是情绪的否定,更多的是关心,才阻碍了坏情绪的传递和发生。
对于久久不能疏解的情绪,我个人还有自己的小方法。
我偶尔会选择在睡前以记录的形式写下今日思考。常常,写着思考着,我渐渐会有了自己的答案,顺迹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予以解惑。
而后,是好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