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
治理洪水有两法:堵和疏。禹之父用“堵",失败被杀;大禹用疏法,功成而王。故治世之道,堵不如疏也。
在中国人工创造的伟大工程中,我以为最能代表中国智慧的是都江堰,不是长城。长城是纯防御性的工事,目的是通过这道坚固的石头砌成的工事,阻挡住北部游牧民族的铁骑,御敌于国民之外,保证中原腹地的安全。长城自修建之日起,每年都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是一项纯消耗性的投入,长城是用堵的办法在应对历史的变化,这种思想延续下去就是闭关锁国,完全把自己隔绝于世界之外,终于导致中华文明衰弱,产生了近代一系列的危机,备受列强欺凌。而都江堰则完全不同,它延续了大禹治水改堵为疏的方法,巧妙地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将一股稳定的清流引入宝瓶口用于灌溉。这样既治理了岷江水患,又将四川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千百年来,滋养着川中百姓,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帝王将相的鸿图伟业。都江堰的智慧就是变堵为疏的智慧。
人性如一条汹涌的江流,如果不加疏导,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就会如洪水泛滥,引发严重的灾难。治国即治水,智慧者善用人性,因势利导,对人性化而用之,弥患于无形;愚蠢者却利用强权,强堵人民悠悠之口,使人不堪其命,群起暴动。历史上像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汉景帝时,诸侯国权势很大,威胁到中央统治的安全。景帝用削蕃的建议,导致七国之乱。而武帝用“推恩令"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子孙,将诸侯国愈分愈小,再没有能力与中央抗衡。像三国中的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卖草鞋的普通百姓。从景帝到三国,也就是不足400年的时间,一个强势诸侯就被削弱至此,不能不说推恩令的威力巨大了。更绝的是,削藩让诸侯们群起反抗,而推恩令让诸侯们欣然接受。这一堵一疏,一抗一顺,两种方式的优劣高下相比之下,就不言而喻了。
不仅如此,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是善于变堵为疏的智者。资本顺应潮流,迅速战胜封建;科举顺应人心,自然瓦解士族;微信拼多多顺应人贪爱小惠的特性,迅速做大做强…可见,善于顺应潮流,方为英雄豪杰。当然,潮流是客观存在的,能不能洞见,是智者与庸人的本质区别,智者善于感知和顺应潮流,得风气之先,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事而别…故能成其大。庸人处潮流而不辨西东,混混沌沌,随波逐流,被潮流裹挟,被智者利用,故常常遇见机遇而不能把握抗遇,只能事后扼腕兴叹,做个“事后诸葛亮”。更有甚者,逆潮流而动,终至功败名裂,成为世人笑柄。
当然,堵和疏也不是纯对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时疏需要堵为条件,堵是为了更好地疏,如堵漏洞,堵后门等等。有时疏也是为了更好地堵,把不良的方面堵得更死,如中医针刺疏泄经络,从而让正气充盈把病邪堵于体外。
历史如镜,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探求和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是一部“疏与堵"的宝鉴。愿我们能善以读之,从中读出兴衰亡替的教训,更从中读出“堵"与“疏"的智慧,以史为鉴让它更好地指导我们面对挑战,应对未来。
一句话:用好“堵与疏",让历史少些悲剧,让人生少些遗憾。
(思考题:战胜新冠病毒,我们该如何堵,如何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