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

作者: 静电2 | 来源:发表于2020-07-20 22:23 被阅读0次

    上古时期,人族初生。适逢巫妖大战,祖巫殒落。水之祖巫共工一怒而触盘古大神所化之天柱不周山,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滚滚天河水倾落至洪荒大地。

    由于洪水的泛滥,地上的人们生活极为艰难,连当时的帝尧也没有办法,说:“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一个“皆”字便道出了鲧在众臣心目中的地位。数千年的历史中,像鲧这样深得人心且全票通过的状况是相当少见的。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云:“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考虑到大家的意见,而且当时也找不出比鲧更合适的人选,帝尧勉强同意让他去治水。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鲧去治水,是源于“公推”,而非“自荐”,这一点很重要。比如明末时期,二杆子朱由俭问:“谁能平辽?”大忽悠袁崇焕挺身而出:“给我足够的钱粮兵马,五年平辽!”于是大忽悠走马上任,当了辽东巡抚。平辽刚“平”了三年,便把通古斯野人给平到了北京城下。然后,二杆子很生气,就把大忽悠剐了。

    鲧就比较冤,他是被人推举出来,然后兢兢业业的投身到了伟大的治水事业中,他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早期,他用在岸边设置河堤的障水法,缓解了中原泛滥的洪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但水却也越淹越高。

    鲧很焦急,于是挺而走险,盗了天帝(一说女娲)的九天息壤,设置堤坝拦河。

    但水这东西,堵是堵不住的。鲧把下游堵死了,洪水就在中游决口;鲧在中游放息壤筑坝,洪水就在上游决口。反而,洪水愈加肆虐、受灾群众越来越多。

    尧是五帝之一,其英明万世称颂,当然不是二杆子。但尧也毕竟不是圣人,他看不到自己识人不明的问题,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他忘了鲧是别人推荐、他自己任命的了。鲧治水失败,所以鲧所有的努力便都无效了。于是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总之,鲧九年治水,最终只换来个“葬身于羽山”……

    尧禅位于舜,水患依旧。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禹也是个贤人,不因他的父亲殁于治水便有丝毫抵触心理。当时,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大禹真正做到了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甚至亲自监督、亲自施工。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没有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水患的消除也为三王治世夯实了一个绝佳的基础。

    同时,鲧禹治水的过程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治理水患只能靠疏导。否则,就算用能自生长且永不耗减的先天至宝九天息壤筑坝拦水,也只是抱薪救火、引鸩止渴……

    据传说,因恶邻不许,北方之羽水及浿水两大长河便无水坝,未知真假;另据传说,此二水域甚少水患,亦未知真假。

    福耶?祸耶?见仁见智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堵不如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uu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