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老母亲陷入沉思。一上午都在和老师交流孩子近期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直线下降的问题!
英语老师说孩子上课总是走神,有时会不自觉暗暗发笑,我想到了他每日必刷的搞笑短视频,常常笑到不能自拔!
语文老师说他上课提问多次回答不出问题,课上作业一塌糊涂,可是家庭作业错误率却很少。我想到了昨天看到他在悄悄从手机上抄答案!
数学老师说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讲过的题从不过脑子,也没有印象。我想到了每次写数学作业最积极,写完赶紧冲向手机玩一局游戏,他的积极是为了什么?
综上,总结出了一个结论:孩子成绩下降和手机拖不了关系,所以决定没收手机!
中午刷到这样的一篇文章《沉迷游戏的孩子,是向父母发出的六大求救信号……》
电子游戏,当代父母的"全民公敌"。
以前只要看住孩子不去网吧、家里不买电脑,就能把孩子和游戏隔开;但是现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人手一台游戏机。游戏这东西,家长屡禁不止,孩子对它的热爱,百折不挠:
上网课不听讲,偷偷打游戏;熬夜也要玩,成宿成宿不睡觉;没收了手机,孩子居然想办法又搞到一台,半夜躲在被窝里玩;为了给游戏充值,偷拿家里的钱……因为游戏,亲子之间吵了无数的架,孩子更是染上了"恶习":不爱学习、开始撒谎、偷钱……
父母焦虑不已,视游戏为洪水猛兽,它是听话的孩子走入歧途、顽劣不堪的"罪魁祸首"。游戏,这一横亘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最大障碍,到底该拿它怎么办?戒不掉的游戏,禁不了的手机,为了让孩子戒掉手机,父母绞尽脑汁。
不让用手机、把笔记本电脑用保险柜锁起来;睡前拔网线、出门把路由器带走;家里安监控、买信号屏蔽仪……煞费苦心,"无所不用其极"。
其实,游戏只是父母教育焦虑的导火索和放大器。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重,业余时间也都用来练钢琴、学围棋。德智体美劳,样样不能落,做家长的一刻不敢放松,一旦看到孩子爱上玩游戏,我们高度紧张的神经,立刻就绷不住了:学习成绩下降、某次考试没考好、不好好练琴,毋庸置疑,一定是玩游戏闹的,以后不准玩了!
但是,对于这代孩子来说,禁止他们玩游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孩子从小伴随着iPad和智能手机长大,在这样一个处处有4g、人人有手机的环境里,游戏成了孩子的"社交货币"。
有人曾对1000名学生,做过有关打游戏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孩子打游戏是为了社交,为了和小伙伴有话聊。
"大家都在玩,我为什么就不能玩?"
“我和朋友们一起组团打游戏,要是我不玩了,他们就不愿意和我做朋友了。"
全民吃鸡、全民打王者的氛围里,想"独善其身",除非你不让孩子交朋友。孩子逐步迈入敏感的青春期,他们更倾向于找朋友倾诉,对于那些本就内向、不擅社交的孩子来说,没收他们的手机、勒令不准玩游戏,无疑是把孩子推向了一座孤岛。
而另一方面,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即便你给他营造了"游戏真空环境",也总有被破坏的那天。
有这么一个"学霸",参加4次高考,2次考上清华,1次考入北大,还曾拒绝复旦的录取通知书。
他叫张非,因为天资聪颖,屡屡创造高分奇迹,曾两次被央视邀约采访。而他之所以反复高考,是因为他沉迷游戏,2次被学校劝退。
张非第二次高考考入北大后,因为打游戏,一年挂了7科,被北大劝退;后来又以高分考入清华,再次因为游戏,连一半学分都没修满,又被退学。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考上大学之后,没玩过游戏的孩子产生了"补偿心态":我终于可以玩游戏玩到爽了!
就像一根弹簧,被压抑得越狠,弹起来就越高,为此付出的代价,往往也越大:寒窗苦读十多年,因为游戏,不思进取,前程尽毁。
想要"战胜"游戏,先去了解它
儿童文学《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有句非常精彩的话:为了让一个人渴望干什么事,只需要设法将这件事变得难以得手就行了。
越不让孩子碰游戏,孩子的游戏瘾就越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育儿专家都在告诉我们:堵不如疏。所以,解决沉迷游戏的问题,第一步应该站在孩子的视角,了解他们为什么对游戏如此痴迷。
游戏能从6个方面,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01能从游戏里获得自主权:
生活里,孩子吃什么穿什么、交什么朋友,没有选择权;游戏里,选什么角色、打什么位置,能自己做主。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如果父母还不"放权",孩子被压抑的自主意识,就只能转移到游戏里。
02 游戏允许孩子犯错
生活里,孩子的约束很多,这不能碰那不能干,父母的要求很多也很严格,所以孩子很怕犯错,作业写错一个字,也要被父母一顿数落。游戏里,没有人会因为孩子犯错不高兴、没有人会去评判孩子,输了永远可以重来,这样宽松的环境,孩子自然愿意能待多久待多久。
03游戏能满足孩子的社交需求
从小在互联网、电子产品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游戏是很日常的娱乐方式,所以游戏是孩子们之间很常见的社交话题,不玩游戏的孩子,很难融入进群体。孩子需要朋友,需要社交,所以会通过玩游戏,获得和小伙伴的谈资。
04 游戏能满足孩子的冒险需求
孩子天生具备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总是被关在家里写作业、没有场地供孩子疯跑疯玩,父母也没时间陪伴孩子的话,游戏自然会成为孩子生活里重要的"娱乐替补"。
05 游戏能满足及时与正向反馈的心理需求
生活里,孩子做得好,很少能得到鼓励,做得不好,就挨批评;考得不好要挨骂,考得不错,只会得到一句"别骄傲"游戏里,只要打得好,就能多得分数,及时而正向的反馈,让孩子能充分感受到被鼓励的兴奋和欣慰。
06 游戏能满足孩子的成就感需求
如果父母的评价体系单一,只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那么大部分学习一般的孩子,很难从父母那里获得"你很棒"的肯定。长期生活在不被认可的高压环境下,游戏就成了逃避挫败感满满的现实世界,最好的去处。在游戏里,孩子只要赢一把,就可以被队友肯定、还能升级通关,"我可以"的胜任感会让孩子对游戏,越来越依赖。
对照游戏能带给孩子什么,我们就能反思自身:孩子在家里能获得这些心理需求吗?也就能知道,我们该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1.给孩子适度的自由空间;多鼓励孩子,少一些苛责,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孩子也值得你给他一句"你进步了,妈妈为你骄傲"的肯定;
2.多陪伴孩子,产生乐趣的方法并非只有电子游戏,所以核心在于,家长要引导孩子用更健康的方式,满足娱乐需求。
3.带孩子打球、下棋,和孩子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他有了新的乐趣,自然会逐步远离游戏。
只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充分的肯定、安全感和陪伴,孩子才不会视游戏为生活的"避风港",所以堵不如疏的真正含义在于:营造能满足孩子多种心理需求的家庭氛围,孩子在现实世界里感受到温暖和乐趣,自然不会沉浸在游戏世界里无法自拔。一味地勒令禁止,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真诚与耐心,才是打败游戏的必杀技
孩子犯错的时候,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以为孩子自甘堕落,其实他自己也着急。
发现孩子痴迷游戏,我们不妨转变思路:不和孩子对抗,选择和他们站在一起,共同面对"沉迷游戏"这个敌人,而不是一见孩子打游戏就发怒,让自己和孩子站在对立面。
第一步,真诚和平等的姿态
了解孩子在玩什么游戏,全心全意和孩子交流他感兴趣的东西。孩子能感受到,玩游戏的时候没有压力、指责和督促,父母愿意倾听自己的声音,原本沉浸于虚拟世界的孩子,第一次能感受到和外部、和父母的连接,本就能帮助他们从游戏世界回归现实。
孩子不是不分好赖,只是父母的强势姿态,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我就是要打游戏,我偏不听你说。真诚且平等的姿态,才会卸下孩子的防御心态。
你接纳了孩子的爱好,孩子才会接纳你的教诲。
第二步,制定规则,没执行好也别急
和孩子建立契约,每天或者每周固定时长玩游戏,是很多育儿专家的建议。而大多数父母面临的问题是:孩子不能在规定时间放下手机,总是贪玩,怎么办?其实这种拉锯战,才是教育的常态。
老话讲,诲人不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犯错、重复犯错的过程;而我们当父母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纠错、重复纠错的过程。
把"说很多遍还不听"的问题,当成教育的常态,我们的耐心总比孩子的错误多一次,我们就赢了,游戏就输了。
斥责不生效,拔网线也是治标不治本,教育的前提永远是接纳,焦虑之后,总要静下心来,贴近孩子,帮帮孩子。
父母,才是孩子和游戏之间的那道闸门!
❤️返观自己,当孩子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忽视,忽略,不当回事儿,没有意识到,不希望被打扰,想让他自由成长,没有高质量陪伴,很少鼓励和肯定,有太多的批判,贴标签,戴帽子……
瞬间觉得,我是个不合格的妈妈!
堵不如疏,强制性没收手机的行动先暂停,立规矩,多陪伴,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此刻,他是需要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