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薇
语文是以人为主的一门学科,它通过经典的文学作品,感染、熏陶受教者,培养他们的情感,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期成为一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继承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文学即人学,在教育“人”的方面,语文学科有它独特的优势,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要实现这样的宏大目标,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七年级下册六个单元的编排中一二三单元训练重点是精读,第四单元则是略读,第五单元是比较阅读,第六单元是浏览。这四种阅读方式不是割裂开来独立存在的,它们互为补充,最终深入文本的依然是精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与当下提倡的语文核心素养相交错。要实现这些目标的载体就是课文,课文的编排因其内容、篇幅、主题等的不同,采用学读的方式也就不同。《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一共讲述了阿长的七件事,但只有“买《山海经》”一事是全文的详细写部分,也是表达主题的部分。从中我们理解了鲁迅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深切怀念和感激。这部分内容必须精读,关键语句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老师在学学生浅层面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挖掘主题,感受人物的情怀,审视自己对父母关心的淡然。而其余的六件事则可采用略读的方式,老师给予提纲挈领的指导:概括事件内容,分析阿长性格特征。通过两种阅读方式的共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就直观地呈现在学生们眼前。
可见,虽然略读的要求出现在第四单元,老师切不可按部就班,这样容易让自己“画地为牢”。何谈眼界、格局,对于正处在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初一学生而言,适宜的阅读方法会让他们阅读文章的兴趣极大的增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