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花的陷阱
男孩被送到幼儿园——在那个年代,它家是最好的那类幼儿园之一。
这里出来的孩子——自理能力强,而且守规矩,懂礼貌——它家俨然就是那时家长们对于自己宝贝,最好的托付。
只是这个叫“小明”的男孩,俨然不能适应老师们严苛的教导与管理。
幼儿园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孩子们的活动,也是被严格安排、规划的…
每天的每一件事——老师们都会用“小红花”来进行奖评。做的好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小红花,并且在那一天得到小红花最多的孩子,会被当众表扬,成为孩子们羡慕的对象!
只是男孩小明,却从没能获得小红花的机会,更别提被表扬的经历了。
他不能独自穿衣、脱衣——老师告诉他:今天早上的小红花,扣除;他吃饭前忘记了洗手——老师告诉他“今天中午的小红花,你也不能拿到”…
诸如此类的告诫与教导——充斥在小明幼儿园生活的每一天里…
记得有一次小明不惜推倒了同学小红,抢夺她的小红花,并且珍藏。
小明在其他小朋友,因为没能获得小红花时——会把自己的小红花,送给人家,并且安慰其他的小朋友。
也许他——深刻地懂得:盼望,却得不到——是一件多么折磨的事情!
后来的小明,虽然长大了,却始终没能从“小红花的阴影”里走出来,很多年…
“小红花”的诱惑与“陷阱”——是不是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都可以找到一些影子或者回忆…
“孩子们”珍视的小红花——是极具象征意义的。
毕竟获得了小红花,便意味着孩子的举动、行为获得了老师/权威的认可与肯定。
记得发展心理学里,有过这样的描述——幼儿园的小朋友的眼睛里,老师们就是权威,“小红花”就是对自我的认可与奖励,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营养与力量源泉…
如果是正向的发展——可能在一个积极争取成为“更好自我”的发展路径上,确实是对于幼年期的孩子,教育的绝好手段。
但是对于始终不能获得认可,得到“小红花”的小明看来“自己是无能的”,甚至与其他孩子一比——自己就是低能、弱势的!
要知道在幼儿园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价值观与认知能力形成最快的时期,而在“成长的最初”小明就给自己烙印下了“我不行”、“我不值得被认可”的坏印象,所包围…
无疑,将限制了他一生的健康成长——至少小明的内心将在很多年,甚至长大之后,都留下“自卑的阴影”…
因为他落入了“小红花的陷阱”!
写在最后:在看到短视频里的这个故事时,内心是遗憾,甚至可以共情到那孩子那个时刻的绝望的…
也许对于小明而言,他需要的是待在父母身边,一遍遍被耐心地教导、培育。而不是送去那个高大上的“好孩子”幼儿园。
许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