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d2b28ed4ba490090.jpg)
——《论语》学习之15·7--2
【原文】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思考之三】什么是“直”?什么是“君子”?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直”,有不弯曲、正直、直接、径直、遇到、面对、相当、价值等含义。“直”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仁似义,指正直不曲,由正义的品质、正直的人格、直率的行为方式等方面构成。在《论语》中有十六处二十二次讲到“直”,可见孔子对“直”非常重视,也表明“直”在儒家伦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从钱穆先生《论语新解》、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来归纳,“直”的主要意义有两个:“直爽”和“正直”。“直爽”指“心地坦白,言语、行动没有顾忌”,强调为人的“真”;而“正直”则指“公正坦率”,更注重处事的“正”。两者中发自内心的真诚更为重要,但仍需“礼”来约束才能完善。否则就会发生“直而无礼则绞”,不懂礼就会尖刻伤人。
作为治.G.从.Z的规范,如“举直错诸枉”,建议为Z者要提拔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枉的人之上,正如《尚书·洪范》中所说“王道正直”;作为人格的正直,如孔子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所谓达,就是本质上正直并且遵守礼义。孔子还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能生存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君子”,在西周时期,指贵族和上位者;小人,指平民。孔子打破这种区分,以德行修养来判别君子和小人,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君子,把品德低下的人称为小人。《论语》中论及“君子”多达一百多次,除极少部分仍指在位者外,绝大部分指有德者。孔子把人分为圣人、贤者、君子、士人和庸人。
在儒家看来,“君子”是非常了不起的称谓。论语中被称为君子的人并不多,甚至孔子自己也谦虚地说做不到“君子”。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孔门弟子中只有南容和宓不齐被孔子称为“君子哉若人!”。
一个真正的君子,名利心很淡泊。如孟子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能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但一般人真的很难做到“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所以孔子才会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如果用我的话,就将此道行于世,如果不用我的话,就将此道藏于身,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做吧。所以孔子赞叹蘧伯玉是真君子,因为他可以做到这一点。
关于二者关系。《论语》中的“直”承继早期传统的一般内涵,在注入仁爱精神后获得新义,呈现出三重意蕴。一是直性为真,内外一如,是仁者的基本品德;二是直行好义,合理合情,趋向仁智统一;三是直道尚正,有立有恒,肯定并超越直性,仁道为归。从成就德性到伦理实践,以至君子人格的塑造,“直”是成己与成人的当然之义。
儒家用中庸思想表达理想的人格状态,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一碗水端平,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当然缺少仁爱之心,会把自己没有原则、随波逐流的错误认为是审时度势,以至于成为“乡愿”。对于这些八面玲珑,四方讨好,圆滑世故,左右逢源的人,孔子的评价是“乡原,德之贼也”,会损害社会道德和公德。
不管是秉直的史鱼,还是能行能藏的蘧伯玉,都是坚守内心的仁道,一以贯之。志士仁人,在践行道的过程中,既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慷慨,如文天祥;也有忍辱偷生、终成大义的执着,如司马迁。孰优孰劣,如果从结果来说,两者并无不同,有人直中取,有人曲中求。直也是美德,没有直,哪来急公好义,哪来济困扶危。隐忍也是美德,没有隐忍,哪来顾全大局,哪来成谋大事。社会需要直,也需要隐忍,每个人可以根据遇到的实际情况有时表现为直,有时表现为隐忍,但都要符合心中的道义,不可偏离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思考之四】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我们应该从哪儿入手呢?
我们在修学的时候,首先要力求做一个正直、率直的人,心中有仁道,有正念,但一定要避免“刀子嘴豆腐心”。因为孔子说“直而无礼则绞”,直爽而不懂得礼教就会伤人啊,要尽量避免用力过度、勇猛过头。
在修学次第上,君子比直在位次上更加趋于圆满。本章之所以把二人放在一起,就是要我们在过直的时候,适当地收一收,校正自己的偏差,效学蘧伯玉“卷而怀之”的君子风范;如果在逆境困境中想生退心的时候,不要趁机给自己找借口懦弱退缩、裹足不前,这时更应当效学史鱼的勇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二者正好可以互相印证,互相调剂,互相对治,互相修补。
藕益大师批注说“春兰秋菊,各擅其美。”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各有各的美处,都有各自美好的方面。史鱼和蘧伯玉只是境遇不同,他们的正直、君子之风都值得我们学习。
要成为真正的君子,从哪儿入手呢?《宪问篇》率直的子路帮我们问过孔子: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修己以敬”就是通过修养自己,使自己变得谦恭、庄重,就是修炼自身,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古以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身份高低贵贱,都要把修身看作是做人的根本,这才是儒家真正的心法。无论直道还是君子之道,儒家指明的方向只有“修己”,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