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的投后问题

作者: 陈居辉 | 来源:发表于2016-05-18 22:23 被阅读294次

    今天下午参加了KPMG的一场海外并购的投后管理与整合研讨会,合伙人康先生相对完整的给我们展现了并购的过程,对很多参会者来说,应该都是非常有益的领悟,中国企业走出去,现在变得越来越流行,走出去的行业和5年前相比,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性质也同样是私营企业的比例已经可以和国企平分秋色了。可见我朝的工商企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且在并购领域里,常有蛇吞象的现象发生(联想的IBM收购就是典型的例子)。

    坐在身边的企业代表,有大的有小的,有地产界的,有制造业的,有食品行业的,也有电气设备,也还有服务行业,真的,我们很多企业的业务范围都做的很国际化了,都挺好的。过程中,也听了主讲人的精彩演讲和案例分享,同时也有同仁提出了一些问题,有投前,投中的问题,却偏偏就是没有投后的问题。虽然我只能代表我自己,也感谢我所在的平台有机会让我接触一点点投后的皮毛,同时与身边的参会者一些简短的交流,我的感觉很多同仁对于海外的并购,确实还有很多陌生的领域需要去摸索或者学习的,而且,问题基本都还集中在交割前。所以谈到投后,离大多数企业来说,似乎还有点远的感觉,或者注意力还没有在这个地方,是不是因为经验、教训不够的原因呢?也许现在就是不缺钱,能有便宜的就希望买一个,毕竟,规模看起来是在发展壮大的。

    梳理企业发展战略,寻找合适标的,做好尽职调查,设计交易结构,进行财务估值,设计融资方案,合同谈判、审批与交割...这些步骤很多都是可以通过第三方(最简单就是投行,只要你肯付出高昂的成本)来协助完成的,甚至是投后的整合管理,也可以有第三方(比如组织这个研讨会的KPMG,实际上偷偷的说说这不也带着广告性质嘛,呵呵)来参与进行投后90天、100天的有效整合。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借助外力完成并购的基本套路(对啊,刚刚起步的企业怎么又能力就并购了呢?),但是对于一些中型企业,在国内行业内也算是有点脸面的,走出去并购的时候,也许管理层的想法不一样(当然,有很多牛逼的人物不在这个讨论圈中),都想带着自己的管理性格、管理特色进行一些影响或者又是过分相信Local的管理团队,这里面往往就会出现很多投后的普遍问题。

    一个企业在海外并购,主讲人列举的风险系数最高的是整合阶段(占53%),也许在其调查的样本中,确实是这种情况居多。而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投后失败的风险,是完全就是因为投后的行为造成的,还是在投前(启动阶段或者战略规划阶段)就已经决定了投后的失败或者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因为投后的问题中,有很多的与当初的目标或者价值估计不一致,或者是文化的冲突导致的,这些应该有很大的问题是投前就应该做好分析,准备好策略,这样在投后就会少一点发生或者降低风险或者预期值。

    另外,我们的企业在国内的管理思维,与西方的管理思路,还是有明显的差别的,本身企业就缺乏海外企业的管理经验,不是说我们需要崇洋媚外,我们的管理思维确实大多都是进口的,而又经过了本土化的改造,或者压根儿就是土豪思想,完全照搬照弄到国外必然水土不服(有些土豪老板确实有这样的想法的,想着我收购了你,你就得听我的);或者是在管理中又太相信本土的管理团队了,觉得自己是外来的,特别是收购了欧美企业的话,觉得发达国家的东西,月亮都比我们乡下的圆,就听之任之,不敢正视问题,不敢施加影响,也同样产生了事与愿违的情况。

    不管是从战略上、运营上、还是文化上,都会由于不同的特点带来不同程度的冲突,这不可避免,而我建议是在我们有了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后,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定位,以及面临的风险分析,(这里撇开交易价格不谈,因为如果没有交易就不谈投后了),将所有的风险点穷举后,准备好几套解决和应对的方案,特别是从人员上的储备和运营策略上、内部交易上,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核心业务流程以及管理工具、信息透明等要求是需要达成共识的。

    另外,交易团队与整合团队,往往是两个团队,当交易结束之后,剩下的普遍就认为这是整合团队的事情了。而这时候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正是因为两个团队是独立,之前较少交集的,整合团队需要非常充分的与交易团队(特别是公司高层)沟通,需要知道初衷是怎样的,虽然有SPA,但是,口头的传授比你阅读SPA的理解会来的更直接有效。这样才能让整合团队是贯彻了当时的并购战略,不偏不倚的执行,就算是碰到问题,也是可以及时反馈商榷处理的。

    并购不容易,一定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良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否则就没有投后了,谈也伤心。还是记住那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外并购的投后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iw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