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成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但如果以为帮过我,就可以指使我。那么你就错了,我不会帮你,相反我会狠狠的踩你,直到你说不出话来,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01
这是我曾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只是觉得极端,便没有再看。但现在想一想,还是有些道理。我记得一个纪录片,里面讲一种鱼,它的头上有一个诱饵,只要诱饵吸引住了小鱼,那么小鱼就会受到“诱饵”的控制。最后,落入贼口。这时,我们发现小鱼落入贼口,实则是因为受到了“诱饵”的控制。
不仅动物会这样,人不知不觉也会形成这样的场景。
父母觉得自己管不住孩子,这时,心里就会想: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一点话都不听呢?或者想:我这么做事为你好。便觉得在理。
于是,每天都会都孩子严加看管。刚开始,孩子还会听从。渐渐地随着父母的管教,有的孩子发现,父母似乎在按自己的意愿来设计自己的人生,而自己却没有发言权。
孩子终于认识到原来你对我的好,只是想“控制”我。
那么孩子会怎样呢?有的孩子听从了父母的安排长大,最终发现孩子失去了自我的意识。有的孩子则会想摆脱“控制”,走向了叛逆之路。慢慢地这种孩子陷入到了一个“恶”循环,越管教,越叛逆。甚至最后导致性格变得孤僻,和父母形同陌路。
02
那到底该如何怎么办呢?怎么样让孩子摆脱“控制”之感呢?
方法是:
1.认识到自己掉入到一个恶性循环。
2.改变心态,重新认识孩子
3.达成有效沟通
《亲爱的安德烈》中,龙应台女士遇到了相同的难题。与她相隔10多年的孩子安德烈,已经不是她认识的孩子安安啦。龙应台发现孩子已经变得陌生,自己好像被排斥到他的生活之外。
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一些细节中看出:“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段,有一点冷的看着你”。
伤心之余,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女士发觉到了这个恶性循环。
“我走进,他退回;我要跟他聊天,他说,谈什么?”
发觉到这个恶性循环,她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觉得自己在理,阻碍孩子做自己的事情。而是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决定重新认识孩子。
于是向安德烈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是:和安德烈一起开通一个专栏,互相写信,不能断更。
正是这次机会,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开始了沟通交流。在交流中,龙应台耐心的交代自己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和对安德烈的关心。凭借着一份份真挚诚恳的信,龙应台终于打开了安德烈内心的大门。
03
“恶性循环”的打破,意味着不以原来的方式进行下去。
就像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维根斯坦特所说:“一场游戏中,由于一个人会些简单的伎俩,所以他老赢,现在有一个人注意到这些“伎俩”并把它告诉了其他人,那么这场游戏就被打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