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泸定桥上,游人往来。间或有一队队身着红军服的学员队伍走过。铁索桥晃晃悠悠,有些站不稳。桥上执勤的工作人员,不时地大声提醒游人注意安全。
泸定桥,康熙年间所建的一座横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因为红军飞夺泸定桥而声名遐迩。
十三根铁链泸定桥桥长103.67米,宽3米,是由13根粗粗的铁链构架。桥身9根铁链,光滑黝黑,每每相距1尺;两侧各2根铁链做桥栏。整座桥高悬半空,险情万状。紧紧抓住凉冰冰的铁链立于桥上,登时胆颤心悸,目眩头晕。
头顶上,一侧是海拔7500多米高的贡嘎山,高耸入云;另一侧是海拔3400多米高的二郎山,巍峨险峻。脚底下,波涛汹涌、咆哮如雷的大渡河,险滩密布,水流湍急,浑黄的河水打着漩涡,不时激起如峰浊浪,以排山倒海的气势一泻千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八十多年过去,风雨飘摇,岁月沧桑,泸定桥却依然横亘在大渡河上。
思绪回放,让历史记住这一时刻,1935年5月29日,红二师红四团坚决贯彻中革军委命令,一昼夜急行军240里(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急行军的记录),忍住饥饿,顶住疲劳,组成22人的突击队,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立即投入战斗,一举取得飞夺泸定桥的胜利。
是夜,杨成武提着马灯,刘伯承、聂荣臻走上泸定桥。在桥中间,刘伯承连跺三脚,感慨万分:泸定桥啊!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作了多大的牺牲啊!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一个昼夜240里的超强度长途跋涉,一把生米一口雨水地维持着最低的体能需求,徒手攀爬已被敌人撤去桥板的光秃秃、滑溜溜的铁链,冒着敌人气急败坏后更加猛烈的枪林弹雨,这是真正的勇士,这是伟大的英雄。
4个勇士牺牲了,18个勇士奋勇地冲过桥去,在后续梯队的支援下,浴血奋战2小时,终于拿下了泸定桥。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重走长征路后写就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到:“在这场拼死的攻击中,22人中有18人活下来了,而且没有受伤。”
今天,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前,主通道两侧庄严竖立着各11根方形石柱,就是22个勇士不朽的丰碑。22个勇士中只有5个人留下了名字,因为战争的残酷,大多数人成了共和国的无名英雄。
飞夺泸定桥后,18个勇士得到了每人一套新列宁服、一本笔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子和一双筷子。这在当时,是红军战士所能得到的最高奖励。在纪念馆中,就珍藏着这样一套杨成武将军的列宁服,看到它,顿时泪目。
杨成武将军的列宁服红军是铁打的军队,红军是“长了翅膀”的军队。飞夺泸定桥,红军胜利渡过大渡河,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大渡河天险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覆灭之地,共军断难飞渡,必步石军覆辙”的图谋。对此,毛主席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是太平军,我和朱德也不是石达开第二,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又打错喽。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伟大的红军指战员,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下了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
在纪念馆的留言中,欧格森伯格写到:“这个地方的确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是由人们的意志决定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去是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勇气和牺牲精神的史歌。”
大渡河,泸定桥,真的是“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