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阳明诗

王阳明诗

作者: 诗雨丶 | 来源:发表于2024-03-20 16:12 被阅读0次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为何如此火?看完他的这10首诗,自然明白

    1.《啾啾吟》

    智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解读:

    智慧之人不迷惑,仁爱之人不忧虑。把握好自己的本心,就不会忧愁满面。自信从容,不受外界干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天下之事,无需过多谋划,只需追求内在自我。

    2.《中秋》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解读:

    去年中秋的月亮圆了又缺,今年中秋的月亮缺了又圆,人生无常,生死无定,百年以上的好风景很少遇到,况且岁月无情催人老,白发之后病相随,但只要我们心中有一盏明灯,有一轮光明的月亮,历经千年时光的团圆就会来到。

    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任它阴晴圆缺,我自像山河大地一样拥有自己的圆满与富足。即便不是中秋,依然可以遍赏明月。

    3.《示诸生》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问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尽,心性何形得有尘?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解读:

    人心自有天真,不要问他人,要多问自己。良知就是我们此生的功德,不要从故纸堆里追求良知,那样是浪费精力,兔子头上找角。乾坤本来就是完满的,不要让本真的心性蒙上灰尘。如果你照搬照抄,不懂得真正的禅理,那即便佛在你眼前,你也看不到。清明的本心就在那里,我们要做的只是遵从它。

    4.《溪水》

    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

    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

    解读:

    岁月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无法停驻,时光呀时光,转眼百年已过去,自己的坚持修为不知道最终能够炼成?

    王阳明有疑问,有困惑,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己。他的内心告诉他,要将龙场悟道的事业继续下去,生命不息,传道不止。矢志不移,至死方休。

    5.《书汪进之太极岩》

    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

    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解读:

    人心不是明镜台,从本来入手,明镜也是一种虚无表象,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佛,每人都自有佛性和自我良知,我们之所以向外求,是因为我们的良知和佛性被欲望掩盖了,所以要克服私欲,保持纯净本心和内在良知,不要为了外在的虚假修行浪费生命,蹉跎岁月。

    6.《赠阳伯》

    阳伯即伯阳,伯阳竟安在?

    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

    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

    解读:

    阳伯求道炼丹,他今天还存活于世吗?由于觉得炼丹可以长生,他就进入了邪道,偏离了正道。因此他也就丢失了大道,大道即人心,亘古不变。长生的目的是求真,求仁,岂非炼丹可以促成?炼丹吃药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修心达真,认识大道,才是最好的养生。

    7.《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解读:

    每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定海神针,万物的根源在于人心,人生的取舍在自己手中。可笑的是,世人把这一切都弄颠倒了,以为决定生命万物的是外部世界,于是不停地向外寻求,其实这是缘木求鱼,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杂念越来越多,多的让我们的良知和本心都舍弃了。

    8.《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解读: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样的生活修行自然无碍,充满着快乐和恬静带来的奥妙,但世人懵懂无知,饿了不吃饭,明明很困了也不睡,整天胡思乱想,心神不宁,总想着到外面的世界得道成仙,结果弄得自己疲累不堪。

    9.《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解读:

    心之本体无善亦无恶,本体不会动。天地本没有善恶之心,只有人有善恶之心,一旦有了善恶、美丑、真假,人的意念和欲望就会萌动。

    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可以达到良知,行善去恶可进入到事物的本质。人心本来也无善无恶,是不变不动的本体,但由于人的分别心、善恶心、是非心、欲念心的出现,良知和本心就被遮蔽住了,被社会不良的风气和他人的影响给带偏了。所以要回归本心,找到良知的本体,用本来的德行和智慧,践行运用,格物致知。

    10.《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解读:

    山离得近,月离得远,所以我们觉得月亮小,山体大,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大,如果我们有一双大过天的眼睛(宇宙之眼),你就会发现,其实山体虽然高,但月亮更阔大。

    人的五官(眼、耳、口、鼻、舌)以及我们的思维意识,有时会欺骗我们,致使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真面目。日常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感官经验世界,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未必就是事物的本真样子,所以要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不要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和遮蔽。

    王阳明最有名的十首诗

    一、《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二、《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

    王阳明最著名的一首诗

    泛海

    王阳明最著名的一首诗是《泛海》,其内容为: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海上的一次经历,通过生动有力的笔触展现了他豁达、超脱的胸襟和深厚的哲学素养。"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表达了作者面对艰难险阻时从容不迫的态度,将困难比作过眼的浮云;而"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则进一步展现了他在广阔的自然界中感悟人生哲理的情景。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明快,是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

    附二:《啾啾吟》诗译文(可供参考)

    1、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智者不迷惑仁者不忧虑,你为何愁眉锁眼不开心?

    “知”通“智”,这第一句诗来源出自论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仁智勇一直被儒家称为三达德,是极高的品质,虽然先生限于诗词的规律,没有在此点出“勇”字,不过其中肯定是包含了勇者不惧的意思。“君”指的是君子的意思。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行险侥幸,患得患失,所以小人长戚戚。“胡”在此是为何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君子怎么能和小人一样患得患失,愁上眉梢呢?人生在世,总有毁誉傍身,众口难调,若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岂非寸步难行?

    2、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凭良知信步走来皆坦途,成败也在天不只靠人谋。

    既然君子坦荡荡,自然做事不会患得患失,因为蝇头小利,思来想去而忧愁。凡事如闲庭信步,悠悠闲闲,皆凭良知而去做。至于做得好不好,做得对不对,能不能成功,会不会被他人嫉恨取笑,都是浮云而已。本来是非成败就非人可定,古往今来无数人算来算去未必算得准,不如不算。我只传播自己的学说,只要立定脚跟,踏踏实实地去做,不违本心,无负初心,走自己的路,把成败交由天意,任后世来评说,就足够了。

    3、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用我好好干不用就休息,我身就像漂浮在大海里的小船。

    第一句中出自论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被启用,则能干出一番功业,不被启用,则闲云野鹤般畅游天地,悠然自在,乃是极高的境界。这里阳明先生自比为孔子和颜回一般的人物。后一句更是妙,用的是此身而非此生,阳明先生早年出入佛家和道家,加上龙场的考验,自然明白诸法无我的境界,对肉身安危看得及其淡薄。然而又不是如和尚道士一般,看空一切,一生不问世事。先生做人气魄宏大,所以把自身安危看得如同小舟浮于浩荡的太虚一般渺小,不足挂齿。

    4、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大丈夫光明磊落堪比英雄豪杰,哪能像囚徒般束缚手脚。

    大丈夫做人做事光明磊落,没有畏惧,自然能明心见性,有翻天覆地之能。正如面对宁王叛乱之时,先生挺身而出,肩挑重任,倾国之祸,独臂挡下,其智其勇显然是一代伟人。不会因为有小人非议,害怕被陷害,而如同囚犯一样处处小心翼翼被自己的恐惧所束缚呢。

    5、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千金之珠可以用来打鸟,传世宝剑不妨用去挖土。

    镯镂,剑名。泛指宝剑。价值连城的宝珠,可以拿来打鸟玩。锋利的宝剑,也可以拿来挖地种田。体现了先生对世间看得保贵的东西,比如功名利禄,都和不值一文的寻常东西一般,拿得起,也放得下,随心所欲,绝不执着,因而洒脱自在。

    6、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报竿驱虎如驱牛。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你没看到东家的老翁一心都想防虎患,半夜却被老虎咬掉了头。

    西家的小孩不认识老虎,就拿起竹竿驱虎如驱牛。愚笨之人因怕噎死就不吃饭了,蠢货因怕淹死先自行投水。这里的君应该指是提醒阳明先生小心的朋友(指弟子陈九川)。你没看见东家的老翁害怕老虎吃掉它,日日防范,却反而晩上被老虎吃掉?而西家的小孩子不知世事,初生牛犊不怕虎,反而可以像驱赶水牛一样驱赶走老虎。愚昧无知的人害怕被噎死,于是害怕吃东西干脆就不吃,活活饿死。而愚蠢的人害怕被水淹死,干脆就自己投河而死。做人做事往往怕什么就来什么,若能做到勇者不惧,艰难困苦也不过是浮云。早年先生被贬龙场就有《泛海》诗一首:“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廷杖是挨过了,放逐是体验过了,兵法权谋也用过了。一生大起大落,困险居夷,孤身平乱都没怕过,更别说如今只是有人进谗言想陷害自己了。更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境界。

    7.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人若能知天命自然洒脱,不必害怕谗言流言蜚语,就当它是鸟叫叽叽喳喳!

    人知了天命,一生的行为就和走在一条笔直的大路上,不用左顾右盼,也不用后退,坦然向前,走向生命的终点,坦荡自然洒脱,没有什么可以迟疑的。害怕被谗言评说,刻意避免被他人毁谤,何必?不如把这些谗言毁谤当做鸟雀叽叽喳喳叫吧!

    《啾啾吟》

    明·王阳明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赠阳伯

    阳伯即伯阳,伯阳竟安在?

    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

    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

    全诗的意思是:诸阳伯你的心思就是魏伯阳的心思,然而魏伯阳现在在哪里,说好的长生不老呢?孔孟所说的仁就是至理大道,千百年来都没有改变。觉醒内在的仁心就是长生不老,金丹不是外在可以追求的。过去三十年我错得太离谱了,现在我才开始悔改。

    “谬矣三十年”,对自己过去三十年人生的全盘否定,这是一位思想家何等痛苦的领悟。这也就是凤凰涅槃,破蛹化蝶的巨大突破,才能成就后来阳明心学的无限魅力。

    第一首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一)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阳明心学,心行合一,大成于致良知。良知之心,人皆有之,圣贤之心,人皆有之。良知之心,不因大人、小人、君臣上下、高低贵贱而有差别,不因古往今来而有差别。然而,现实中为什么存在大人、小人,圣贤、庸人之别呢?

    皆因良知之心,容易被人心之私欲所蒙蔽。假如没有人心私欲之蒙弊,小人之心与大人之心本无差别。大人之心为人心私欲所蒙弊时,大人之心也会变为小人之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谓之大人之学。至善之发见,明德之本体,只是良知莫疑。

    第二首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二)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心有所私系者,心为私欲所蒙蔽,其心不正,其身不修,其明德不明,一生为错,未知所之,烦恼不堪。

    修齐治平,亲民明德之道,始于身修。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致、诚、正、修,圣门之口诀;格、致、诚、正、修,虽各有其名,似有先后,实为一体。格、致、诚、正、修,虽条理分明、各有其所,实为一物。圣门口诀,莫错用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良知。凡意念之发,良知没有不自知者。凡意念之发,正邪善恶,良知自知。凡意念之发,正邪善恶,参之以良知,意诚或意不诚自知,心正或心不正自知,身修或身不修自知。格、致、诚、正、修,良知两字是参同。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首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良知之心,人皆有之。正邪善恶,良知自知,良知自有分别。正邪善恶,发之于心,形之于外,心为万化之源。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良知之心,人皆有之。意诚或意不诚,心正或心不正,身修或身不修,不在格物之时外物之物理,而在格物之时吾心之良知。良知在吾身之内,心即理,不假外求。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第四首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四)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格物化物,于无声无臭良知独知之时,此是乾坤万有之基。

    良知之心,人人本自有之。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怎么能抛弃本自具足的良知,反而像一个乞丐那样,持钵沿门乞讨,向外求索呢?

    第五首:《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阳明《泛海》,颇有佛意。世事浮云,白云苍狗。险夷不滞,浮云太空。不住于相,广大虚空。莫言虚空便着空,虚空广大,能含万物色相,夜静海涛如同人生险阻起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秉持本有良知之心,以天地浩然之气,坦然以对。

    第六首:《中秋》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荏苒,逝者如斯,物是人非,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吾心光明,万古同一,求之于心,明月何必中秋节。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首:别诸生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握手临歧更可语?慇勤莫愧别离筵。

    洙泗之学,大学之教,自孟子而后,不得其传者已千年。阳明龙场有悟,证于五经,知行合一,切身体悟更明知,止于至善以亲民,能明其明德。至善之发见,明德之本体,只是良知二字莫疑。阳明之传,只传良知。

    止于至善之于明德、亲民,就像尺度之于长短,规矩之于方圆。良知之于至善,就像尺度之于长短,规矩之于方圆。

    大道至简,心学之学,不离日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学,不离日常。止于至善以亲民、明其明德的大人之学,不离夫妇、父母、兄弟、君臣、朋友之日常。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学,需在日常中,知而必行,行必有知,知行合一,日进一日,精进不已,才能直达天命之性,直造先天未画前。

    第八首:《啾啾吟》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智者不惑,仁者不忧。为什么要像个小人一样,患得患失,眉头紧锁呢?

    君子处顺境而不骄泰,处逆境而不气馁,安贫乐道,处困养心,闲庭信步,悠然自得,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尽人事而听天命。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功成身退,退隐山林。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丈夫光明磊落,岂能为心中之贼所累。

    第九首:《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本来修行一事,就像吃饭睡觉那样,简单自然,人人能为,人人可为。偏偏世人皆不信,以为修行一事,玄之又玄。

    世人修行,求神问佛,炼丹修道,却全然不知,修道、悟道、行道、证道,不假外求,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

    第十首:示诸生三首(其一)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天命之谓性。天命之性,人人本自具足,生来俱有,无需求人、问人而得,更不用皓首穷经,把精神都浪费在故纸堆里,孜孜以求。

    但知良知在内,但知良知为至善之发见,明德之本体,致良知止于至善以亲民,则明德可得而明,则大人之德业可成。感谢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sp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