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700987/422bac607406fec6.jpg)
01
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某些思想弱点,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不理智决策,有意无意地搞砸某些事情。
我们在行动之前,往往会受到各种思维误区的干扰,做出错误决策和行动。最常见的误区包括:
专业知识带来的思维局限性,
对数据和事实真相的天然排斥,
不自觉地高估他人与自己的感官一致性,
因为投入的成本从而人为拔高一件事物的价值认知等等。
有些误区不可避免,那我怎么做才能
做出明智而正确的决策行动呢???
罗尔夫·多贝里认为:
其实并不需要额外的智慧,只需要始终牢记和把握一点:少犯错误。
有时候,真正帮助我们成功的,不是那些额外的智慧,而是少犯错误。
罗尔夫·多贝里是谁?他这样说有何实质性的论证吗?
《明智行动的艺术》的作者罗尔夫·多贝里,德国畅销书作家,企业管理硕士,经济学、哲学博士,全球著名书摘网站 getAbstract 创始人,也是全球杰出人才社群机构长期撰写有关行动思维误区的作品,帮助人们在个人生活、职场等方面清醒思考,做正确决策。
他目前已经出版了七本书,其中《明智行动的艺术》和《清醒思考的艺术》是其中最著名的两部,互为姊妹篇,目前已经被翻译成了13种语言,广受欢迎。
现在,想一想,回想我们切实遇到的那些问题的教训,是不是“不该做什么”,往往比“应该做什么”,更能促使我们清醒思考、明智行动呢?
02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作者在《明知行定这本书中》的精华,即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具体到底该怎么避免误区,明知行动:
本书讲述了四个在决策和行动中常见的思维问题,以及对策。
第一,我们对于具体的人,会更加敏感。
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奇做过一个捐款的小实验。
他对第一组实验者展示了一张来自非洲战乱国家的孩子照片。照片中这个孩子骨瘦如柴,眼中带着哀求的神情——那么凡是看了这个照片的人,平均捐款是2.5美元。
然后,他又给另外一组实验者,展示那个非洲国家饥荒的统计数字,说是有超过300万个儿童营养不良——那么看了这些数字的人,掏钱捐款的数额,平均却只有1.7美元。
这个结果有点令人意外:理论上说,统计数字才最能反映灾难的真实程度,第二组的捐款数量应该不会太少啊。
可是人们恰恰不这么理解,人们只觉得统计数字冷冷冰冰、毫无作用。而只有那些具体的人,他们的表情和神态,才能让人们感到饥饿仿佛就在眼前。
这种心智理论效应一直都在发挥作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对策:
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都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所以一旦聚在一起时,我们对其他人的感受有着天生的敏感。
然而对于数据和真相,我们无法体会它们的温度,因此总会不自觉地出现心理排斥。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要特别提醒自己,务必探究和重视数据背后的真相,不要盲目陷于感性陷阱。
第二,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形成专业思维偏见。
比如,外科医生面对一个医学问题总是情不自禁地想通过外科手术来解决;职业军人面对冲突,可能会想到优先用军事手段解决;建筑工程师们,总会不自觉地先想到施工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而老师们,可能会尝试用说教的思维,去处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总之,如果遇到一个问题,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总会按照自己最擅长领域的思维模式去解读和处理。
我们总是试图用自己最擅长领域的思维模式,去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最终变得盲目迷信自己。
对策:
要求我们在平时多注意了解其他领域的思维方式,在做决策时打破思维惯性,集思广益,多角度全面把握问题。
第三,我们会不自觉高估自己与他人的一致性,即我们喜欢推己及人,认为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是跟自己一样的。
对策:
在行动开始之前,要充分意识到,并且尊重人与人之间感受的差异,让我们的行动阻力更小。
第四,我们在一件事上投入精力的程度,会干扰对它价值的判断。
对策:
如果此前投入了很多精力,我们会将其价值人为拔高。
当我们进行决策和选择时,一定要回归理性,认真分辨一件事对我们需求层面的真正意义,并且还要提醒自己:该放弃时就放弃,不要为了顾忌此前的努力,不忍割舍,继续错误的行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0987/29682aab9f4cf29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