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土乡土故事
乡愁系列之《赶场记忆》

乡愁系列之《赶场记忆》

作者: 阿蒙寒舍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11:55 被阅读76次

    家乡深居大山,家乡人自古以农耕为生。若要说家乡人和商业有所接触,那就是七天赶一场的赶场了。

    乡愁系列之《赶场记忆》

    记得每逢赶场天,家乡人便三五成群地到镇上赶场,或是去买家中所需的东西,或是将自家有余的蔬菜、粮食、家禽和上山寻得的各种野味拿到场上变卖,换些钱财补贴家用。

    赶场,似乎是家乡人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中的一味调味剂。人们无论是有没有东西要买,有没有东西要卖,纵使有时家里也就缺个水瓢,需补双旧鞋,余有一两把青菜,几个青瓜,几斤酸李,也要到场上赶一场。

    乡愁系列之《赶场记忆》

    场上,大大小小的摊子沿着道路两旁挨挨挤挤的摆着,道路中间的赶场人摩肩接踵,开往县城的几辆班车轮着插入人群中,汽笛一路长鸣,势要从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场上,汽车的汽笛声,商贩的叫卖声、喇叭声,人的嘈杂声交杂在一起,但这样的嘈杂正就是人们期盼与渴望的热闹。

    乡愁系列之《赶场记忆》

    到了场上,就算买了自己所需的东西,多数人还是喜欢在人潮里悠逛着,特别是妇女。妇女们喜欢背着背篓,一个一个摊子的逛,每过一个卖吃的摊子,不管买不买,都要问一句“老板,这怎么卖啊?可以尝尝不?”。当然,不管顾客有没有心要买,老板都会热情地递上一块,边递边说“来,先尝一尝”。所以,即便不买,这一路问一路偿,一圈下来,还真白吃了不少好东西。

    乡愁系列之《赶场记忆》

    赶场不仅是家乡人进行买卖交易的市场,还是走亲访友、润色生活的好场所。

    小时候在农村,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平日与在远一点的亲戚、朋友更是难有碰面的机会。于是乎,人们从赶场中找到了沟通与交流的出路。到了场上,不管是亲戚圈还是朋友圈,人们都有着约定俗成的交流地,或是集市旁的一块田坝,或是亲朋好友卖东西的小摊位,更多的会选择在集市上大大小小小的临时餐馆和粉店。

    赶场累了,大家聚在一起,歇歇脚,聊聊天。女的多是点碗米粉、点碗面条,话匣子便在你一口我一口间打开;要是一帮老汉碰了头,定会炒两盘小菜,点一盘花生米,再配几斤米酒,大家敞开了聊,敞开了吹,兴致高了,还会你吆我喝的划起拳来。

    乡愁系列之《赶场记忆》

    那番热闹场景,那一副副好心情,如果没有身临其境,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吃好了,聊得尽兴满足了,便这个背上他的背篓,那个扛起他的麻袋,这个挑起他的担子,那个牵着他的马儿,女的互相寒暄几句,男的互发一根卷烟以做道别:

    “下一场还来不?”

    “来!”

    乡愁系列之《赶场记忆》

    那时在农村,不只是大人迷恋赶场的热闹。山村里,看的东西少,吃的东西少,玩得东西更少,于是家乡里的小孩总是期待着赶场。因为可以在场上看到琳琅满目的新奇玩意,哪怕父母没有钱买,只是看一看,摸一摸也觉得欢喜和满足;就算不能和父母去赶场,待父母回来,也会买来些小孩喜欢吃的水果和糖果糕点,有时还有漂亮的新衣服、新鞋子。

    乡愁系列之《赶场记忆》

    赶场之路,不管风雨,家乡人祖祖辈辈一直走着,去时是匆忙与期盼,回时是幸福与满足。一天的忙碌后,映着昔日的余晖,一幅朴实真切的人生百态乡愁图缓缓卷开。

    一路零零散散的回家人,有背着装得满满一背篓的阿妈,一路山歌飘荡;有挑着摇摇晃晃担子的阿爸,扁担咯吱咯吱的响;有走走停停的老爷爷,时不时掏出烟袋,卷上一根,一股青烟飘散后再次启程;还有骑着马儿一路潇洒的苗家啊爸,赶着马车一路颠簸的车夫,酒气熏人躺着在地上呼呼大睡的各路酒鬼……

    赶场,从古至今,一直用着它独特的方式牵扯着家乡人的生活、生存和情感,也丰满了我的记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愁系列之《赶场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tg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