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312223/b8616b3dc8e333df.jpeg)
这么多年来,对于我来说,城里和乡下的区别只是表面上的区分而已,比如,城里各个方面都比较便利。可是从来没有仔细的思考过,这些便利其实不是我真正想要的,而且这些便利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很多。只是被自己的欲望和懒惰所驱使。
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对于物的追求慢慢变少了,追求精神的东西多了,也就更渴望一种可以让自己沉静的地方。也可能是读书和写作的原因,对于环境的影响显然比以往敏感一点。这个暑假里,我感受到乡下和城里的巨大区别。我试着从自己内心感受里面去梳理下这一区别。
在城里,外面的烈日把我阻隔在家里的时候,我就在家里的落地窗边上看着马路上的车水马龙,感觉就像留守儿童,渴望外面的世界却不能出去一样。一天到晚,在空调下面昏昏欲睡。想要看下书,却时刻被外面的汽车喇叭声和人的嘈杂声干扰的烦躁不安。我知道这是自己的原因。听说毛泽东以前读书的时候,还特意寻找那种有嘈杂声干扰的地方看书。这大概就是伟人的特别之处吧,而我做不到这一点。
当然,我试过一种可能性,就是在城里的家里,适合看小说类的书籍。因为看小说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要跟着故事情节走就好了。而我这段时间,偏偏在读哲学方面的书,我觉得这方面的书需要安静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是有内在逻辑的,它是呈线性的,如果思维被打断,而且继续读下去,那就会前功尽弃。读到最后却不知所云。这就是阅读哲学的难度所在。
在我的计划里,在接下去的几年时间里,我将会浸泡在哲学的海洋里。直到把自己浸透,这只是一种理想,几千年来,这么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没有把自己浸透,我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怎么可能做得到呢?不过做不到也不妨碍我有这样的抱负。
也正是因为哲学的原因,让我体验到了,乡下的宝贵之处,安静和寡欲是我认为的乡下好处之一。
这是不是又一次证明了哲学来自安静的孤独深处,而不是所谓的人与人之间虚假的紧密联系的城市。
我独自一人在房间里,看着外面的树木和绿草,它们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诚实而简单,它们怎么可能会打扰到我呢?也许它们也在思考,要说打扰只有一种可能,我的目光打扰到它们思考了。
一阵大雨过后,我走到外面去,呼吸着这树,这草,各种植物被雨水浸淋之后的吐出的清新空气,对了,还有原汁原味的泥土气息。已经完全没有了城市里雨后尘土的味道。当我目光聚焦在树和草的状态时,我发现它们仿佛刚刚从灼烈的太阳中苏醒了,个个精神抖擞,似乎都在赞美这及时的雨水。夏天的雨水,对万物来说是多么滋润的存在,即使是大雨,也下的那么温柔。
大概是被它们鼓舞,我走进房间,翻开《叔本华的哲学随笔》,在这安静,又充满智慧的大自然面前,我敬畏这些哲学伟人,也敬畏我眼中的那些树和草。
这大概就是城里和乡下给我的最大区别的感受吧。也许还有更多的区别,只是我仅仅需要这些区别就够了,其实我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能满足我安静的学习就好。经历嘈杂久了,才明白安静的可贵。
除了安静,还有欲望的控制。在城市里,欲望的触须很长,智力服从意欲的指挥不仅身不由己,心也不由己。在乡下,欲望会被简单和纯粹压制,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意欲选择,智力在意欲之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