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在公交车上,闲着无聊,我注意到所有的拉手上都插着广告单:“男人的问题,请到XXX医院”。我估计其他的公交车也是这样。
作为一个没有问题的男人,我不禁怀疑起他们的广告有没有用处——那家医院是如何跟公交车公司达成广告协议的呢,时间又是多久……我随便想了一下。
可是,一瞬间之后我就明白了:他们这个广告不是做给我看的,而是给那些“有问题”的人看的。我没有问题所以我需要闲着无聊才会发现,但有问题的人会注意到这个广告,在他们眼里这个广告很可能是闪闪发亮的。
这就像电影《亲爱的》里面有个女人说的那样:孩子丢了以后,我觉得自己好像有了特异功能,可以发现街上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还有很多情况也是类似的:当你怀孕后,更容易发现街上的孕妇;你喜欢某种类型的人,你也比较容易发现那种类型的人。
这就是广告的真谛。
第一、它的目标是那些需要他的人。很多广告在你不需要它的时候你觉得它毫无用处,可是当你需要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
第二、它的意义在于“植入”。好的广告,或者说所有的广告的意义在于给每个人的脑子里播下一颗种子,当你需要类似的产品或者服务时,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影响你的消费选择。
——“植入”一词,出自《盗梦空间》,电影英文名是"Inception",抛去这个词的英语原意我认为它的词型结构特别符合该电影的内涵,无论翻译成怎么样都好,“植入”是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
我们每个人的外貌、语言、行事风格等都可以看成是我们每个人对他人大脑的植入,这形成了我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反过来也是一样。具有倾向性的语言尤其具有“植入性”,我还记得大学时的两件事:
1、大一时体育期末考试(很诡异那时候要纸质考试,开卷,而且还是在室外),列队完发好试卷后,我们每个人在树下散开来,猛翻书寻找卷子上的答案,虽然有分工说你找这几题他找那几题,但是因为大家都不熟悉课本,所以都有点慌乱,一般某位同学找到这一题的答案时他就会大声喊:某某题,选A。当时有一位同学,他也是翻书,然后没一会儿他就喊一个答案,又没一会儿他又喊一个答案,大家听了都很高兴,猛写,后来我记得他哈哈地说——其实有一些他也没找到答案的,就是乱喊——虽然是乱喊,但这样同学们写起来也有信心多了。
2、我还有个同学对很多事物都有极强的判断倾向——某某牌子的电脑就是垃圾、某某牌的手机不错。这种语言对于他人的导向是很有作用的。抛却语言导向——因为他擅长做出判断,他便成为他人眼中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意见的个体——这我们可以称为领导性。
对事物的倾向性评判无论是基于正常逻辑推理,或者其他情感要素影响,都是一个个体的对外广告,而他自身的判断起源,又可能是世界上其他事物的广告。
广告就是历史。
不写了,越写越奇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