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简书点赞新规则,一方面为了保证自己文章的热度,另一方面为了合理利用手中点赞权重,发现并支持优秀创作者。
本人每天从给我文章点赞的简友中文章中选择2-6篇给予 赞 或者 超赞。
近日,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段子,原文找不到了,也没有截屏,大概意思如下:
“一个宿舍中有一个人经常不打热水,喝水时就从其他同学的暖瓶中倒水,没多久这个宿舍的人都不打热水了,想喝水了,到别的宿舍倒水喝,这种事情持续发酵,结果半个学期过去了,整层楼的宿舍都不打热水了。而这整层楼都是一个专业的同学,3个班共80多人。”
看到这个段子,开始时感到很可笑,仔细一想,发现这不只是笑料,这里面有很多可挖掘的东西,这里面反映了一些深刻的问题,也让我想到了我上中学时一些经历。容我细细回忆、试着分析。
1.被人抢饭票的痛苦记忆
Long long ago,
哦,也没有太long,大概是21年前的1998,当时,13岁的我从农村小学考到了县城最好的中学,实验中学。当时,县一中和县实验中学刚分家,县一中只保留高中部,初中部划到了实验中学,所以我们这一届也是县实验中学的开拓者。开拓者吗,总是要筚路蓝缕的。褴褛到什么程度呢?新成立的县实验中学各项基础设施极其不健全,连个围墙都还没修好(后来知道,就算修了围墙也拦不住校外的小混混。)
然后,1998年9月,我们这届学生悲催的中学生涯就开始了。宿舍门窗破旧、床烂之类硬件条件差就不多说了。关键是人身安全还得不到保障。怎么回事呢?
当时,在学校食堂就餐需要饭票,饭票是每周自己从家里驮小麦到学校食堂换的,以我当时的饭量,每周吃10斤的量就够了。当时食堂的饭票还是用的县一中的饭票,那个年代我们学生手里都带不了几个零花钱,在学校就是花饭票。正因为这样,为了赚学生的钱,学校周边的商店、摊点陆续开始接受学生用饭票买东西,经过多年发展,县一中的饭票成为学校那条街,甚至成为整个县城的硬通货,不仅在学校食堂能吃饭,在校外的游戏厅、台球厅、录像厅都畅通无阻,甚至有的饭店也收。而正是这种硬通货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幸。
因为,一中饭票在县城畅通无阻,县城三关三街的小混混们就打上了饭票的主意,抢学生的饭票供自己挥霍。其中,有诸多惨痛经历。仅举两例以说明。
一是初一刚入学时,我们就被学长们教育,晚上睡觉不能脱衣服,饭票压倒皮带下面或者藏到袜子里,晚上会有人过来抢饭票。这不,刚入学一周就遇到了这种事情,一天晚上睡的正香,突然被人打醒了,感觉有人骑在自己身上,脖子上凉飕飕的,立马反应过来是砍刀,这时,有人说话了:“快TMD把饭票掏出来,要不弄死你!”感觉身边至少两个人,还有一个人在床头也是拿着砍刀,敲着床帮叫嚣。自己吓得不敢说话,但是身上没带饭票,全放教室夹在书里。所以他们也没有从我身上搜到东西。然后接着搜下一个同学的饭票。
就这样,全宿舍40多人被他们搜了个遍。
待天亮后,才知道在宿舍抢饭票的只有两个人,他们是县城北关有名的小混混,双胞胎兄弟两个,也就十五六岁。
你能想象得到吗?2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抢了40多个十三四岁孩子的一百多斤饭票,没有遇到任何反抗!
二是在这事之后没多久,有一天吃完晚饭后,我和同村的、邻村的十来个同学在一个宿舍闲聊,这时,进来两个高年级的同学要给我们要饭票,这时,我说:“干TM啥?别欺负人啊!”结果,我就被这两人从双层床的上铺硬拉下来,拉出宿舍,在厕所里被打了一顿,被抢走5斤饭票。
而我那几个同乡兼同学吓得谁都不敢动。待那两人走开后,才过来劝我。能想象的到吗?
2.这不就是一盘散沙吗!?
一个人不打水发展到一层楼的人不打水,一个宿舍的40多个人竟然被2个人欺负,一块同行的人受欺负其他人无动于衷,这一层楼的人、一个宿舍的人、一块同行的人不就是典型的一盘散沙状态吗?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想到国内外发生的枪击案等恶性事件时人们的反映,是不是和这种一盘散沙状态很像。
再想下去,旧中国不就是整个国家都是这种状态吗?所以才有八国联军前后才5万人就打败了15万清军和30万义和团团民,才有日本侵华之初的大片国土沦陷。
为什么会有这种状态发生?为什么现在还会有这种散沙状态经常出现?
3.散沙是怎么形成的?
这是个考验人性的问题,也是很严肃的问题,更是一个大课题。这里,笔者不做过深入研究,只从分析现象入手试着找找原因。造成上述三个例子中的散沙状态的大概会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枪打出头鸟”的教育深入人心。
大家从小受到要明哲保身的教育太多了,遇事不要往前,不要挑头,要保护好自己等等。这也就造就“谁第一个跳出来谁吃亏”的心理深入人心,
“大家都不打水我打水,我岂不成了冤大头。”
“我第一个站出来反抗他们抢饭票,我可能就会被揍、被砍。”
“我要是站出来帮他,闹不好他们连我一块打”
所以,别吭声,埋头藏着!
二是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
咱们大家谁和谁都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我干吗要为你服务?干吗要帮你?干吗要陪你一块挨揍?
三是没有形成组织。
散沙状态就是没组织的状态,最初一群人到一块,谁都不认识谁,这就是一盘散沙,而这时遇到外力侵犯是毫无抵抗之力的,就比如,上例中,2个十五六的孩子就敢抢劫40多个学生的饭票,就是断定这些学生刚到学校,谁都不认识谁,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反抗。但是也并不是说只要在一块待得时间长了就不是散沙了,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手段干预,那始终是散沙,就像都不打水的一层楼的那些同学。
四是没有规则。
这是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小群体来讲得有规则、得有规矩,对于大范围人群来讲,要有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
五是没有组织者。
也可叫做没有领导者。这个领导者是要具有牺牲精神的,如果一个群体里面没有一个人具有牺牲精神,那么这个群体中就诞生不了领导者,那么组织、规则、思想都是空话。
4.如何把散沙凝聚起来?
问题原因找到了,把散沙凝聚起来方法也就出来了。在说方法之前,再说说当年我们是如何解决被人抢饭票这个问题的。
先说一下我是怎么爆发的吧。
1998年11月份,已经入冬,天气比较寒冷,宿舍门窗破败不挡风,有一个小煤火炉也没着,因为学校给发的煤球全被这帮熊孩子给撒尿和成泥了(天气冷,厕所远,所以夜间撒尿,这些孩子们就不忘厕所跑,直接尿到煤球上。)生存条件相当恶劣啊!所以,大家晚上睡觉,都是盖着两床厚被子。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有些人的被子薄,天气冷的睡不着觉就开始抢别人被子了。
这一天,我表弟下晚自习回到宿舍发现自己的一条被子没了。这下表弟晚上睡觉就得挨冻了。当时,表弟和他亲哥,也就是我表哥,我们三人在一个年级不同的班。表弟找到我俩说了这事,这时我感到奇耻大辱,我们这哥三个在学校老老实实学习,但是受这欺负,这学还怎么上下去,回家了怎么交代,太丢人了,“狗急了还上墙呢?”甭说三个大活人了。怎么办?还能怎么办?把被子找回来、抢回来!于是,哥三个一人找了一条棍子,气势汹汹的挨个宿舍找被子。还真找着了,一个初二的哥们裹着我表弟的被子睡得正香,敲床帮把他敲醒,把被子抱走,这哥们略微反抗,没敢大动,我们顺利把被子找回,当然和往常一样,宿舍的其他人谁睡谁的,没人吭声。
接着说说我们这一届的学生面对抢饭票、受欺负是怎么应对的。
以应对方式的不同可把这些学生划分为两个群体。
第一个群体,是大部分同学,选择忍耐下去,每天忍气吞声的学习、生活,等待学校出面加强管理。但是,当时这些小混混们极其猖狂,政教处的老师挨过好几次打,学校的副校长也挨过打,被一拳把眼镜打碎,差点失明。这种状况等我们这届学生毕业后才有所改观。而选择忍气吞声的是大部分同学,也是造就小混混的猖狂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群体,是小部分同学,选择爆发、选择抵抗,当年古惑仔系列电视剧盛行,这些同学也受电视剧影响,开始拜把兄弟、约架,号称打出个天下,确实,慢慢的这部分人不受欺负了,逐渐也能保证第一部分人不受欺负了。但是这个群体里的人又开始分化,这个小群体里的一部分人放弃了学习,开始了混混的生涯,另一部分人自己不受欺负了,也不欺负别人,及时回头下功夫到学习上。
(这里插一句,二十年过去了,当年这些同学的发展轨迹也很有意思,第一部分同学大都没考上大学,依然生活在农村,进城主要是为了打工;第二部分同学中当混混的同学,现在大都做生意、包工程,整体混得不错,而学习的同学基本都考上大学,现在各个城市拼搏奋斗,也都不错。)
从我经过的这些事情来看,把散沙凝聚起来需要从内部和外部分别下手。
从内部来讲:
要有个别先进分子率先觉醒,带领大家觉悟,反抗。但是这个别先进分子很可能遭到误解、遭到嘲笑,最终走向失败,下场较惨。所以说,这个别先进分子必须是具有牺牲精神的人,具有坚强意志的人。
说到这里,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因为无产阶级身受重重压迫,除了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外,再没有任何东西,他们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所以他们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连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但是只有满腔热血和牺牲精神就够了吗?当然不够,一味蛮干只会造成无谓牺牲,对事物的改变无济于事。所以还要有其他手段,要有组织、有理论、有思想,而这一般是需要从外部输入的。
从外部来讲:
内部的一小部分先进分子,明了了散沙形成的原因,知道了组织的重要性,知道了思想的重要性,就会向外寻求帮助、寻求解决之道。
一层楼的人都不打水,长此以往,其中肯定会有人实在受不了,要改变现状的,怎么改变,自己带头,鼓动几个人一起改变,这都是正确的路子,但是这些未必能见效,还有当“冤大头”的可能,即,出现少数人为大多数人打水服务的现象。但是一定要改变,最终可能就会向辅导员、向系里、向学院甚至向学校领导寻求帮助,在这些外部力量的帮助下,对广大学生进行教育,制定相应规则,建立相应机制,无人打水的问题是一定会解决的。
所以,所有的散沙状态,都是其中先进分子,开眼向外看,寻求帮助,学习思想、学习理论、学习先进的制度机制,然后进行内部改造。
也就是说,在内部先进分子的领导下,利用外部力量,应用外部先进思想对散沙进行改造,打造共同理想,使其逐渐成为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有机的坚强集体。
最后,补充一个俞敏洪老师讲的他的打水经历,希望小伙伴看到后积极打水,说不准你也可以打造另一个新东方。
“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我一直比较具备为同学服务的精神。我这个人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但我从小就热爱劳动,我希望通过勤奋的劳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的注意,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打扫了四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笑声)。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一起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同学们一定认为我这件事情白做了。又过了十年,到了九五年年底的时候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结果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他们在大学的时候都是我生命的榜样,包括刚才讲到的 王强老师等。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还带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掌声)他们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干新东方吧。'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