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不拆不成器
互联网时代,知识是不是变贱了

互联网时代,知识是不是变贱了

作者: 药山 | 来源:发表于2018-06-12 07:51 被阅读78次

    近几年来,“知识变现”这个概念不经意间红遍大江南北。从秋叶 PPT 在网易云课堂爆红,到得到专栏订阅金额突破千万,再到各种知识付费的网站兴起,似乎一夜之间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是最美好的时代,所有的知识都有免费的,你可以尽情遨游。也有人鼓掌说,这个时代是知识付费的黄金时代,因为免费的是最贵的,只有你合理付费,才能得到有针对性的知识,才能让自己最短时间内,得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进而比别人领先一步,获得竞争优势。


    威廉·庞德斯通

    湛庐文化出品了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的新书《知识大迁移》,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作者这第14部超级畅销的书籍,解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到底什么是知识的价值,以及我们怎么应用知识为自己创造价值。
    湛庐文化似乎特别推崇这位出版过《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无价》等作品的畅销书作家,因为美国畅销书作者有很多,咱们中国引进的译作也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唯一被称之为“超级畅销书作家”的,或许只有威廉·庞德斯通一人而已。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人写了14本题材各异但本本都畅销并长销的作品,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美国ABC电视台两档黄金节目的作家兼联合制片人,或许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展示了他无以伦比的写作功底,或许身为《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哈珀斯》等世界知名杂志长期撰稿人表明了他文笔的卓越生动。
    那么,这本《知识大迁移》,究竟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价值呢?

    知识大迁移

    最无知的人无知到什么程度

    美国一所学校的老师苏珊从肯尼亚归来,被忧心忡忡的家长和学校禁止上课,要求她必须隔离21天并提交免疫证明,因为家长和学校担心她感染上了当时在几内亚等国家爆发的埃博拉病毒。
    有的伙伴可能会感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非洲的几内亚爆发病毒,这个苏珊从非洲肯尼亚回来,大家担心她传染上病毒有什么不对!

    好吧,你赢了!如果有个妹纸昨天从广西旅游回来,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对她说:

    哇!你刚从广西回来啊!那么有没有习惯他们那里的老陈醋啊?

    那么,你想象出来妹纸像傻子一样(或者像看傻子一样)看你的模样了吗?


    广西距离山西足足有两千多公里呢好吧!
    但是,肯尼亚距离几内亚足足有五千六百公里呢!!!!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苏珊这个妹纸为什么拒绝提供免疫证明而是提供了一份辞呈就潇洒离开了学校——连校长都这么二逼的学校还有啥值得待下去的必要吗?

    或许你可能依然不服气:

    毕竟,广西和山西不在一起,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而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怎么知道几内亚和肯尼亚相隔这么远呢!

    的确,他们不知道这两个国家相去甚远。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且他们理所当然的“以为”他们知道两者是一回事儿——这就可怕了!
    作者在《知识大迁移》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达克效应。这是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提出的。这个效应最简单、最通俗的解释就是:

    最蠢的人,丫根不知道自己的蠢。

    当一个人,甚至一个群体,他们无知到已经无法意识到自己无知的时候,他们怎么可能付诸行动改变自己的无知状态呢?结果只能是充满自信的继续、而且一贯的愚蠢下去好了!

    我有足够的理由选择无知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

    在这本《知识大迁移》中,罗列出如此多美国民众的“无知”行为,以至于有些触目惊心的时候,似乎很多人对知道这些知识和信息并不感兴趣,认为也不过是孔乙己回字的四种写法而已。
    如果这些信息和知识,对我来说不影响我取得文凭,不影响我的升职加薪,也不影响我结婚生子,这些知识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价值呢?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里,我想要知道什么,直接谷歌/百度搜一下就可以知道,我为啥要付出努力去获取这些对我来说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呢?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安东尼·唐斯提出了这个“理性无知”的说法,他认为,人们把知识看成达成目标的手段,当获取知识多付出的努力超过获取知识得到的好处,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就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样,因为感觉“不划算”而不去付出努力。这是一种“理性的”无知,是一种主动选择无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全部信息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很多信息生产出来的同时就已经贬值,我们为啥要关注呢!甚至,这个“信息爆炸”词语本身就已经蕴含了某个倾向——你愿意和一个爆炸物亲密接触吗!?
    所以,这个词是一个“隐喻”——谁想要妄图掌控信息,谁就会跟随信息一起,被爆炸炸的身首异处。
    尽管中国古代的庄子早就说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追求无限知识中去,死定了!但是,理性的不妄图追求无限知识,和“理性的”保持无知,这两者之间似乎还间隔着遥远的距离。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通过网络搜索,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成本实在太过低廉,低廉到几乎人们可以忽略获得他们的成本,所以,“理性无知”才会大行其道。人们可以理所应当的保持无知,直到他们有需要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直接百度/谷歌即可。
    在作者看来,这种看起来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的方式,其实有一个最大的风险。这个风险就在于,它有可能令我们陷入“元无知”状态,也就是说,无法意识到自己无知的状态。

    知识影响收入

    在《知识大迁移》中,作者针对美国民众知识掌握情况,做了大量的统计。他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那就是:

    知识与收入存在相关性,也影响到幸福指数

    作者向 445 名美国人询问了 10 个关于历史、地理、公民、科学、文学、艺术和个人理财等常识性问题,发现回答正确率越高的人,家庭收入也越高,而且个人幸福指数也越高。


    一开始,作者提出了一个可能性,那就是:掌握知识多的人,往往他们受教育程度高,他们因为受教育程度高,所以收入也高。
    我们不能排除存在小学学历的小强当上企业家,香车美女不断,而研究生毕业的小明却失业连租房都很困难的情况,但毕竟这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因此,作者在充分考虑到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后,再次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即便在受教育程度一样的情况下,知识渊博的人收入依然更高。甚至在统计模型中作者发现,同样的大学学历的 35 岁成年人,因为常识性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彼此之间年收入差距2.35 倍。因此,作者得出的结论是:

    是知识水平,而不是教育水平或年龄导致的收入差异。

    这个结论对于坚持“理性无知”观点的人,是一种 piapia 打脸。
    看起来,知道是爱因斯坦而不是牛顿提出相对论,了解达芬奇而不是米开朗基罗画出“蒙娜丽莎”,懂得阿拉斯加在寒带而不是热带,这些常识似乎和收入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至少在公司里面不会因为掌握这些知识得到加薪。
    这些广博的知识面或许能带来的,是一些不局限于知识本身的竞争优势,比如对自己行业、领域之外的了解,拥有更多知识的人,他们的知识储备可以看到更多的类比,更多的可能性,以至于更加精于创新,能够为问题提出更多解决方案。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多重要

    有人曾经拿古希腊学者芝诺的话来反驳我: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既然我知道的越多,我的无知也就越多,那么,这本《知识大迁移》中强调的“达克效应”是不是基础就错了?其实,当你知道的越多,你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更多的时候,你对自己的认知就更加清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变不知道为知道。
    而达克效应其实说的是那种“坐井观天”的青蛙,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任何你缺乏的相关知识,输入浏览器里面,往往立刻得到相关咨询。问题是,脑袋里面丫根没有这些概念的人,根本不会想着还可以搜索这些东西。存储在你大脑的那些知识,其实就是一把解锁云端海量知识的钥匙。
    我们提倡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学习,其实并不是提倡自己去死记硬背各种冷知识和小常识。也不是提倡大家死磕一些自己毫不相关领域的知识。

    只是提醒大家,常识对我们来说,是帮助我们打开认知的大门,是提升自我的钥匙。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我们如果太过于无知,是很难在当时的社会中生存下去的,更不用说生存的很好。
    而在这个时代,我们即便保持无知,可能也能活的不错。甚至,互联网会根据我们关注的东西,推荐更多我们关注的信息和知识给我们,却屏蔽掉那些对我们重要,但我们不知道它们很重要的知识。久而久之,我们在互联网上,面对无限的信息,反倒用自己的“无知”构筑了一道屏蔽知识的“蚕茧”和“防火墙”,让我们无法知道自己的无知。

    作者提出了面对这种互联网时代面对无知理性的对策:

    • 选择定制性不强的报道。与其只看今日头条,不如多看看凤凰网,比如专注微信订阅号,不如再看看知乎、微博。
    • 选择更快专业和独立的信息源。偶尔尝试一下 VPN,享受一下“有子逾墙”的乐趣。
    • 努力找找反例。比如霍格沃兹世界的《唱唱反调》,至少,想想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或者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作者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定制资讯比喻美式汉堡,总是吃这个自己会变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大胖子,而采用上述方式获取资讯,则会让自己均衡膳食,如同就餐的时候,餐盘里面既有自己喜欢的烤肉,也有对营养必不可少的谷物和蔬菜。


    拒绝美式快餐,像中餐一样营养搭配学知识

    这种吸收资讯的“营养餐”同样适用于对其他知识的学习。让你学习知识的时候和摄入营养一样均衡而丰富。

    总之,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里,或许知识都已经存放在互联网上,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记下来,全部学会。但这并非是我们不学习甚至藐视知识的理由,而是保持头脑的开放性,对一切保持一点点好奇心,主动的了解其一知半解,以便今后应用的时候可以借助互联网丰富细节或者精深创新。
    看起来,这个时代一切都可以靠搜索得到,但只有一样你无法靠搜索得到——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应该搜索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向上有阳光:的确,当一个人在网上过多的看某类资讯的时候,就会发现每次打开网络看到的都是同类的东西,于是就开始怀疑是不是网络出了问题,为什么都是这类没有营养的东西。看了你的文章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给自己制造了了解外部的屏蔽门。

      本文标题:互联网时代,知识是不是变贱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fh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