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请求帮助
前几章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前三个因素:观察、感受和需要。我们将讨论第四个因素:请求帮助。
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提出具体的要求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反过来请求他们不做什么,对方不知道到底想要什么,可能还容易引起别人反感。
比如,说你别再喝酒了。
对方觉得是命令,容易反感。可以说,喝酒一定让你感到放松和快乐,但是对你的身体确实有害,是否有别的事情能满足你的那些需要。
同时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模糊不清,对方就难以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交流时不用抽象的语言,尽可能说具体的做法或者想法。
比如:对爱人说你一点都不理解我。爱人会一头雾水,不知道你究竟想的是什么。
可以说,当我不高兴时,你要安慰我;当我快乐时,跟我一起开心。有问题时给我出主意,多多沟通和交流...
明确谈话的目的
有很多时候,我们沮丧或灰心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对他人有什么样的期待,即不明确谈话的目的。
我们有时候只是表达出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比如休假时会跟爱人说在家待着太无聊了。可以直接说,咱们有空一起去公园逛逛怎么样?
我们希望通过交流让他人采取某种行动,我们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认识的越深刻,表达越清楚,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请求反馈
当我们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时,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比如在跟同学交流时,我们习惯说,你听明白了吗?这种表达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太笨了,或者在批评他。可以说,我表达清楚了吗?如果怕学生没有听懂,可以再进一步说,你能把我刚才的答案再复述一下吗?
请求与命令
人只有在平等和被尊重时才乐于满足别人的需求。听到命令时,只有两个选择,服从或者反抗。只要人们认为是在强迫他们,就不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比如”帮我打开窗户好吗?”是请求,而“请打开窗户”就是命令。
有时候我们觉得是在请求,其实是在命令,只是方式委婉一些。
区分请求和命令的方法: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使用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要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而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尊重基础上与人联系,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那么他们会相信我们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