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是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从而造就了每个人性格的不同。而我就是那类脾气急躁,稍有事情就“呼天唤地”的那种人。自己平时很羡慕那些遇事冷静的人。在我眼里他(她)们很酷。
很多时候我都是一种我很想做好却达不到理想结果的状态。抑郁、拖延、自卑、焦虑……怕是很多种不好的情绪标签我都有。我无法与自己和平共处,那与外界的关系就更不可能平稳和谐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一年前开始开始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告诉我一个改善方法。就是先去发现自己是谁,而不是急于去成为谁。不是立足于自我的发展规划,外界信息看的越多,自己焦虑抑郁的的症状就越重。我就开始在网上找寻其它方法来发现自我。
巧合之下自己平时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女神30”,推出了一门叫生活逻辑的课。想着试试看,自己以前遇事总感觉找不到头绪,也许是自身的逻辑思考出了问题。老师从情绪是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为切入点开始了课程。让大家学会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以自身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作为思考行动的出发点。
1、我的以为只是我以为
我从领导和蔼,同事热情负责的国企跳槽到现在这家公司后,工作的日常就变成了担心对方不做,嫌弃对方做不好的模式。本该对方做的,他没做。这时对方如果还来问我跟工作有关的时候,我就会发火、态度很不好的回复对方。事后也经常后悔。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产生难过烦躁,对与他人的争吵感到歉意无力。这时就该想到是自己的预想和遇见的现实出了问题。当你认为自己的负面情绪伤害到别人时,你的心理从一个“受害方”变成一个“加害方”,最后就纠结迷茫到不知该怎么做。
对于这种现象,老师讲到了一个用积极正向的语言问自己问题的方式来调整。像上面我写的担心嫌弃烦躁,其实就是因为我想多了我认为别人应该做的,而当别人没做到我就有意见了。很多时候情绪反应的比实际打算的行动的要快。但要注意的是,不光要问自己是什么原因让自己这样想,还要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这个结果。是什么原因让我嫌弃对方?是对方交代工作不清晰,上班时间总是偷懒等等。那我该做些什么来改善这个问题呢?心平气和跟同事沟通,压缩提前准备工作的时间等等。用一个问题来链接另一个问题。一层层剥开疑惑的外衣,慢慢发现自己真实想要的。
2、不是小孩子,谁想一直当个大人?
随着年龄增长,对你说“你该长大了,要成熟了!”的人越来越多,你自己也看似接受了这个设定。不管生活工作力求进退有度、面面俱到。事实往往与预想的不同。一旦发生什么不同的结果,自己内心第一个接受不了。问别人或世间为何这样对我,却没问自己是怎么了。
在别人那里找答案,不如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而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自己是错的,是吃亏的一方。世间有很多自己无法控制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我能决定的方面做的更好些,及时从不利的状态中抽身出来。大家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平时看不见。而那些负面情绪会提醒你,他(她)的存在。你只有放过情绪才能看到他(她),看到自己。
生活逻辑课讲了很多和自己对话的工具,讲了很多可以终身运用的思考模式。自己在日常中与自己相处,与别人相处,都可以用到。我报这门课的目的就是想弄清楚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始终牢记老师讲的以自己的目标为导向来思考。单从学到这一点来说学费就花的值。
有时只需别人轻轻一点拨,自己就能想通很多事情。接下来的时间靠自己慢慢巩固。慢慢的成长为理想中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