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曾经,南美洲原始森林里生存着一种鸟类,这种鸟全身翠绿,并带有一圈圈灰色纹理,就像一圈圈波浪,因此得名翠波鸟。
这种鸟虽然美丽,但它每天忙忙碌碌都在筑巢,因而显得无精打采,很是疲惫。
翠波鸟巢穴唯一特点是巨大,一个个架在树上场面甚为壮观。
但这些巨大的巢穴也不禁让人疑惑,翠波鸟是一种小鸟,体长不过五六厘米,可它们建造的巢穴为什么比自己身体大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一名动物学者做了一个实验。
他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笼子,并捉来一只翠波鸟观察它筑巢过程。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只翠波鸟只建了一个能容下自己身体大小的巢,然后就停工了。
这引起了学者极大兴趣,他又捉来一只翠波鸟放在笼子里,想看看它建房情况。
可这一次情况却发生了突变,这只鸟被放进笼子里后,没过多久便开始大力建巢,而原本停止建造的那只也开始疯狂地扩建巢穴,两个巢穴越建越大。
几天过后,两只鸟明显疲惫不堪,建造速度放慢。
又过了几天,原先送进来的那一只竟然死了,而且这只鸟死后,另外一只立刻停止了筑巢,这些现象真让人百思不解。
学者随即又捉来一只翠波鸟放在笼子里,还如前面发生的情况一样。
学者陷入深思,突然明白过来,原来令翠波鸟忙碌不停原因竟是:攀比。
这种鸟攀比心理太强,容不得别人巢穴比自己大,一旦发现别的鸟新建“房子”,它便忙碌不停地扩建巢穴……
实验中两只鸟其实都是累死的。
人为什么活得很累,主要就是有一个跟别人攀比的心。从小我们比学习,长大了比事业,比收入,到后来比儿女,甚至比孙子,似乎人的一生不是攀比就是在攀比的路上奋斗。

02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03
其实,人生也正如翠波鸟筑巢,要想真正获得快乐,活得轻松自在,就不能总拿别人为参照,许多时候自己满意就好。
人生总是在失落中思索、遥望。如果人生没有了忧悲苦恼,没有悲欢离合,那么人生就是一场空白,一场惨淡。
花季的烂漫,雨季的忧伤,随着年轮渐渐淡忘,沉淀于心的,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对残缺的接纳。曾经看不惯,受不了的,如今不过淡然一笑。成熟,不是看破,而是看淡。
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
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是有思想的人 ; 能忍受孤独的人,肯定是有理想的人;遇事能屈能伸的人,肯定是有胸怀的人;处事从容不迫的人,肯定是个淡定的人;经常微笑的人,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
任何人,任何事,尽力就好,努力就够。不必让身体太过辛苦,更不必让心灵装满难过。
总盯着别人的生活,会看不到自己的幸福。人不争,一身轻松;事不比,一路畅通;心不求,一生平静。
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