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连续两天一字未动,心里空空的。
晚上没有像以往那样,坐的笔直,思考并记录下这一天的心中所想。也没有喝茶,自己一个人总觉得少了兴致,为此也有些惴惴不安,难不成我也是一个不能独处的人么?
看了两部电影,睡了两场觉,一切都很平静,一切都在平静的表面下涌动。
正在看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感受到他许多言语就像利剑一样直入心灵。
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者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的人生不自由。不是么?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
十五年来,我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光阴都花在互联网上,花在了许多与我的人生并无关系的奇闻轶事上。事实上,从我意识到我要守住自己的“第六种自由”时开始,我便想着做这样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
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真的,看到这里,我多想重复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我们这一生光阴到底有多少是花在了与我们无关的事情上呢?
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总觉得一生太长。
那我们可以看看一天,我们心思都放在哪里?我们曾允许自己流浪到哪里?
我们活着的质量,不就是要看心在哪里?而人又在哪里吗?
2/
我不知道接下去路该怎么走,要说理想,谁能没有呢?要说计划,谁能没有呢?
问题是,有了这些又怎样?懂了道理,却过不好人生。
经常在聊天中,指点别人遇到问题该怎样思考,该怎样行动……
我知道,自己给出的指导并不见得有什么了不起的意义,会想和会做真的不一样…
审核老师来到现场,进行审核前的详细辅导,他走进会议室看到白板上我们自己规划的内审计划,跟我们经理夸奖,说一看就是思考了,思路很清晰……
经理把原话反馈给我,告诉我被老师夸奖了。
我有点不好意思,刚开始接触体系的东西,不用他们说,自己也知道一大堆不足……
但是,还是喜欢接受这样的夸奖,老师知道我是新手,他给出的夸奖也是针对我这样的新人的。
经理看着我微笑,说思路有了,把思路落地很难。
我也同样笑着说,我的问题正是会想不会做……这是真的,想一下自己真是想的比做的多……对于一个不吝啬动脑的人来说,想,完全不是问题,问题是做,还要做好。
我相信,多关注心灵的成长,那些原本难以企及成果就会越来越接近期望,自身就会越来越踏实的理解“知行合一”。
3/
不咸不淡的叙述,总觉得少了什么,不能把这些琐碎组成一篇值得回味的文字,但是我还是决定要坚持,毕竟这一生值得持续做的事首先是自己能做下去的,再说别的都没意义。
一个QQ好友在空间里更新了说说:
我喜欢那些桀骜不驯的后生,因为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年轻人如果没有血性,这社会还有什么希望。相比物质自由,精神自由才是终极追求。
我实在没有资格评价这段话是否正确,走过的这大半段人生,我自己也确实曾产生过如此感慨,撇下有无资格这个话题,难道我们的人生最终不该是精神汇聚的结果吗?因为再多物质都成就不了自由的人生。
正如《自由在高处》中讲到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时有这样一段话:
早在1845年,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青葱密林。在美国独立日的那天,开始搭盖他的湖边木屋。对于梭罗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有关生活的实验,或者说,一次有关生活的反叛。不是逃离生活,而是走向生活。
看到这,就又记起去年也曾翻开那本《瓦尔登湖》,却没能安静的感受那份淳朴的生命能量,仅读一半就搁置至今……
我们想要的太多,我们从未真正拥有过物质,却反被物质驯化成了迷途的羔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