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存在就是家长和上司用来鞭笞我们的参照物。
你看看人家孩子,每天放学就看书写作业,不像你整天在外面野!
你看看人家那谁,每天主动自觉加班,任劳任怨!你还没干什么就跟我谈这个那个理由!
还是学生党的时候,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两个神一样的同学,他们不需要打游戏看电影,不需要看闲书,不需要交朋友吹大牛,甚至都不需要浪费时间经常洗澡。
不论什么时间,只要你去教室,都会看到他们稳稳地做在那里埋头学习。
然而,他们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甚至不是前列,只能算中上。
身边的同事里也会有几个老黄牛一样的人物,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甚至可以用苦逼来形容,但各方面都平平,没交出来过让人眼前一亮的策划案,没有做出过傲人的业绩。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还有传播度更广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被洗脑很多年后,很多人会自动将上面的信息总结为:辛苦是成功的一半,苦逼是通往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
“你看人家,那么刻苦,以后肯定能考个好成绩。”
“你看人家,工作那么拼命,早晚能出人头地。”
可是,这种麻痹神经的话,只能起安慰作用。
每一次考试,比的不是谁更刻苦,而是答题正确率。
每一次职业发展,比的不是谁加班时间长,而是业绩和综合能力。
这世界从来都是功利和现实的。
结果才是衡量成与败的唯一标准。
没有人会在乎你来时路上的点滴,除非你成功,否则你的经验只是个失败的样本,你的经历与其他人无异,不足一提。
结果无疑也是最客观的指标,它饱含你曾经不懈的努力、劳心劳力的付出。
再多的鸡汤,都不及一个你心心想的结果能带来安慰。
我老家有个同学的姐姐,一心想读大学。
在镇上的高中连续复读,屡次落榜,一度心灰意冷,而后又心有不甘,再次复读。
这位姐姐最后终于考取了大学,比最早的同班同学整整晚了4年。
除了这4年的时光,其他任何方面,她都和大学同班同学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刻苦上,慢慢会生出一些表演心态,用苦逼来自我麻醉,潜意识里放过自己因失败而有的挫败。
敢不敢就问自己要结果?
如果不追求结果,又何必在意是否刻苦?
实现目标的路,应该和大自然的天气一样,多数时候阳光明媚,少数刮风下雨。
如果努力就是苦逼,过程都是痛苦,为何要这么与自己过不去?
学习的过程一点乐趣都没有,仅凭苦学,又如何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工作的过程都是无休止的痛苦加班,每一步都是匍匐前进,是不是入错了行?
再不喜欢的功课,都有其内在的魅力;再艰难的工作,都会越做越能咂出滋味。
太苦逼,一定是哪里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