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共读书是《非暴力沟通》。先归置一下关键词,非,暴力和沟通,落脚点在沟通上,所以这肯定是指导我们如何更好沟通的一本书。
《非暴力沟通》是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围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八个字展开,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意愿,让人们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从而让爱融入生活。
何谓暴力沟通?先说一个我自己的小例子,身为职场二宝妈,我和很多宝妈一样,也常常会焦虑得不知所措。
一次周末,大女儿带着学生机去上才艺课,下课后我去接她却怎么也打不通电话,当我好不容易打通后,立即愤怒地咆哮着宣泄内心积郁的怒气:“怎么我连续3个电话都打不通?你拿着电话做什么?装饰品吗?”
结果,女儿没听完就挂了!我更加生气,心情非常糟糕。后来,等我们都平复下来,女儿才告诉我,那天她是忘记把手机从上课模式调成普通模式了,所以一直接不到我的电话。“妈妈,我本来看到手机的未接电话是心怀歉疚的,可是你一通臭骂,让我不知该说什么,只好先挂掉了!”她委屈地说。
自己后来回味,那些脱口而出的话语,在女儿耳朵里回响,可不就是一根又一根的刺吗?
这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带着强烈的谴责性、贬低性,让人无法接受而常常引发剧烈冲突。语言,有时候是交流的桥梁,有时候是防御的高墙,还有时候可能是伤人的利箭。
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了极具特点和启发性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也就是本书提到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变得更和谐美好,也启发人们爱的重要性。
先来了解是什么因素蒙蔽了我们心中的爱?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是会在不同场合遇见冷漠的表情,言语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等。这种沟通方式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但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于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我们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的方式有四种:
一是道德评判。简单说即,如果你不符合我的价值观或者认识,你就是不道德的。比如有些孩子出于本能会刻意保护自己的东西,不愿意拿出来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就可能会被标上“小气鬼”“自私鬼”等标签。而其实,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保护心理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
记住一点:没有道德评判是公正客观的。一个评判必定带有价值判断角度,而有认可的角度则必有与其反向的角度。其一,评判一定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于一个事物的看法评价,其自身的词语构成即带有价值判断的意味,怎么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客观公正呢?其二,道德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社会条件与自然条件会产生不同的道德标准,在不统一的标准之下,又何谈客观公正呢?
二是进行比较。有比较就有高下,就很难客观。《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针对如何过上悲惨生活提出了两种比较:1、按照社交媒体上的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来对照自己的身材,并用心体会差别。2、列出莫扎特12岁时的主要成就,与自身现在取得的成就进行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平凡的生活中,因为不甘,因为不忿,可能处处存在比较。不管你会不会这样比较,比较这一行为都会使人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
三是回避责任。很多家庭会出现这样一幕:夫妻俩有了小宝宝后,爸爸却以各种忙碌为借口逃避陪伴孩子、教养孩子的责任,这种方式容易淡化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当他主动逃避这些责任时,当然就会引起妻子的愤怒,激发家庭矛盾。
四是强人所难。我们对他人的要求中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你就会受到惩罚。这是不少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使用的“杀手锏”:你赶紧去弹钢琴吧,这时候不应该出去玩……注意,这是强者对弱者的威胁,孩子早晚都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们。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采用合适的沟通方式。
理解并走出这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才能更好理解《非暴力沟通》后面的爱与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