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90%父母没想到,这样教孩子守规矩,培养高情商,还培养理性经济学

90%父母没想到,这样教孩子守规矩,培养高情商,还培养理性经济学

作者: 乔小麦亲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3-05 06:53 被阅读44次

    有一次我们带女儿在一个儿童乐园玩耍,中午时间到楼下餐厅吃饭。

    当时女儿手里拿着一个小玩偶,在坐进靠里边的位置时,她顺手把玩偶放在餐桌外边一侧,我坐在这一侧,她的旁边。

    我们拿起菜单准备点菜时,从邻桌过来一个小男孩,看上去和我女儿一般大,他靠在我这一侧,想看看那个玩偶。

    这时我才发现旁边也坐了一家人,爸爸妈妈,奶奶(也可能是外婆)和这个小男孩。

    正当男孩摸了摸玩偶时,一双筷子狠狠地戳在他的手背上,然后听到那个奶奶厉声道:

    “没规矩!手痒啊!回来吃饭!饭都没吃完,还乱跑!”

    我当时被这一筷子惊到了:怎么下手这么重,这样戳下去,别说小孩了,即使是大人也会痛得很。

    我随即笑着说,“没关系的,小孩子好奇想看看而已。”

    奶奶尴尬的笑了笑,没说什么。

    男孩没有哭,也没生气,只是面露难堪,不情愿地回到座位,坐回奶奶的里边。

    坐下后也没吃饭,而是靠在那个角落低着头不说话。

    他的爸爸劝了一句要他吃饭。

    我望向他的爸爸妈妈时,他们也客气地对我笑了笑,之后我们两桌再没交集。

    但能看到那个男孩一直没吃饭,也没说话,三位大人也没怎么理他,吃完就带着男孩走了。

    像这样教训孩子守规矩的情形平日里不少见,我们还有一部《弟子规》,至今都很流行,通篇1080字,“勿”字有43处,都是教孩子如何守规矩的。

    我们国家是礼仪之邦,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就希望孩子彬彬有礼,至少,要懂些礼数。

    有耐心的则尊尊教诲,循循善诱地讲道理,没耐心的就像这个奶奶那样训斥。

    不论是讲道理还是训斥,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孩子的感受。

    为什么感受很重要?这是由孩子大脑发育特点决定的。

    儿童大脑产生各种情绪的脑区很早就发育成熟了,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喜怒哀乐,但对情绪进行理智的管理、抑制和分析的部分,也就是掌管理智部分的前额叶区,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特别容易情绪化让我们抓狂的原因,但是利用好这一点,儿童时期将是培养情商的最佳时期。

    像这个男孩,被打被吼都不吭声,这样强烈地压抑自己的感受是很糟糕的,如果是习以为常了,会变得破罐破摔。

    严重的话,是感到自尊心受到碾压,出现情感障碍,不再自信。

    这样发展下去就谈不上情商了。

    女儿还小时,有一件小事我印象很深。

    有一次出门玩,在楼下遇到邻居爷爷奶奶,打完招呼过去,她问我,“妈妈,为什么要跟别人打招呼?”

    我脱口而出:“因为要有礼貌啊,这样别人就会认为你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接着她又问,“礼貌是什么?”

    我愣住了,怎么跟一个不到三岁的小朋友说清楚礼貌是什么呢?

    而且我立刻意识到,礼貌是道德评价,是教她维系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照这个逻辑,任何场合自己的外部形象更重要,做个受欢迎的人更重要,那自己的内在感受放哪呢?

    比如打人是没礼貌,可是为了礼貌,被打还不还手这是愚蠢。

    我随即改口:“刚才妈妈说得不对,打招呼会让别人高兴,别人高兴了也会向我们问好,这样我们也会开心,对不对?”

    她立刻理解了。

    没错,别人高兴是她看得到的,别人开心地回应让我们高兴也是看得到的,这里面的情绪互动是她能感受到的,这样解释比讲抽象的道理更易理解,也更本质。

    我常看到一些父母教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应该如何如何才有礼貌。

    像我女儿一样,其实孩子们心里也会困惑:礼貌是个什么鬼?它为什么不让我做那么多事情?

    所以,从那以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都从感受的角度跟她解释,培养她的同理心,根本不需要讲道德、定规矩

    比如她在家拍球,我会说,“楼下爷爷奶奶听到这么大的声音会头痛的,会睡不着觉的。”

    去陌生人家,她看到漂亮的东西就要拿起来玩,我就在她耳边悄悄地说,“没有经过别人同意拿他东西,他会很不高兴的。”

    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她问我为什么,我会说,“因为要保证大家的安全,大家都害怕被车撞到,那是很痛很痛的,还会受伤。”

    有一次吃饭,她贪玩故意把脚放到爸爸前面的桌上,爸爸生气地说,“你这样是很不对的,很没礼貌,快放下去!”

    她不为所动,继续放着,带着一丝挑衅。

    我马上说,“你把脚放在爸爸面前,打扰他吃饭了,他不舒服,不高兴。”

    她立刻把脚放下,还来了一句,“嗯,妈妈温柔些。”

    孩子就是这样,他们是根据语言中的能量来做判断的,他们从我们的反应、非语言表达来认识这个世界。

    比如一个婴儿困了,闹觉。

    妈妈可以说这么一句话:“宝宝累了,快睡觉。”

    这句话是温柔地说,还是不耐烦地说,妈妈的表情、肢体语言会完全不一样,婴儿的反应也会完全不同。

    婴儿听不懂语言,但能感受到妈妈情绪中传递出的能量,如果妈妈生着气说这句话,他会哭得更厉害。

    如果我们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不一致,将塑造一颗悲哀的大脑。

    语言中的道理是对的,我们希望孩子理智,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我们是带着情绪讲着道理,或冷漠,或不耐烦,或生气,这传递出的能量是负面的,

    这种语言和非语言中的矛盾让孩子内心分裂,所以他们还是不懂理,不讲理。

    不只是孩子,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谁喜欢被教育,被评判?

    --你说的都对又如何,你在评判我,我听不下去。

    人际关系中,肯定会有各种事情不如所愿。

    当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我们是去评判对方、教育对方,还是讲出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就是情商的分水岭,能够坦诚将事实和感受娓娓道出的人,是人际关系中真正的高手,被尊重而且有亲和力。

    所以,在孩子年幼时就要让他知道事情的本质:规则是为了维护大家的感受而产生的,而不是僵硬的教条,肤浅的对与错。

    当孩子再大一些,他会理解到很多规则,单单是保护人的感受还不够,更要考虑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这就涉及理性的经济学思维了。

    比如前面说的红绿灯,它是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但先来后到地排队也是为了公平,背后是基于让交通更有效率的考量。

    再比如:

    幼儿园里有绘本区,玩具区,东西要归原位,要整理,这一方面是为了整洁,另一方面是为了拿东西更方便。

    停车场的收费管理,一小时内免费,超过了就要收费,这也是为了提高停车场的运行效率,也能提高短时间停车人的办事效率。

    打击盗版,表面上是公平问题,为了保护艺术家们的劳动成果,但背后的逻辑是,盗版打击了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使得效率变低,打击盗版是追求高效率的体现。

    机票的价格浮动,早买的便宜,迟买的贵,通过价格把急需出行的人过滤出来,这背后的实质就是效率,是真正的公正。

    普通列车要给高铁让道,看似不公平,但从整个社会的时间效率和服务效率角度看是公平的。这也反应了市场的运转规律:花更多的钱可以买到更好的服务,提高效率。

    政府发放高额福利,看似为了公平,保护穷人,但是高额福利必然增加财政负担,在不多发型货币的情况下必然增加赋税。

    赋税的增加必然影响投资,影响经济发展。

    而且高额福利会养出更多懒人,勤奋工作的人积极性会下降,进而整个社会的效率都会变低。

    ……

    这个世界有很多很多规则,有公平的有不公平的,为什么如此,如何改善,我们要让孩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有这样链接事物本质的思维,孩子就是一个灵活的人,懂得举一反三的人,能适应社会的人,更是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所以,做父母的,我们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让孩子懂规矩,要激发孩子主动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些条条框框规范行为,那只是教孩子服从,束缚了他们的思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0%父母没想到,这样教孩子守规矩,培养高情商,还培养理性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sc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