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面面观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闲说《道德经》之第一章发展与联系的方法论

闲说《道德经》之第一章发展与联系的方法论

作者: 墨未浓_fa90 | 来源:发表于2019-01-25 18:15 被阅读25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是提纲携领的文字。
            当我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会惊诧于中国文字的典雅与精确,惊诧于极简文字所能够给人带来的留白和思考,惊诧于李聃他老人家的上帝视角与思辨之精妙。
            《道德经》在一开始,就提出了几个概念性的文字:道、名、有、无、天地、万物、妙、徼、玄。能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文字的含义,对于理解《道德经》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道可道,非常道。先提出一个现象,并亲自否定了这个现象,然后用极其肯定的语气确认了“道”的难以描述。因为老子所要表达的道不是经验,不是理论,不是模型,甚至不仅仅是规则,他要表达的东西是一种存在于他头脑里面,经过长期的思辨所得出的终极道理,是一种“恍兮惚兮”的心灵体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翩翩公子爱上了窈窕佳人!胆怯的小伙子会远远的看着她,默默地关注她。一旦两人对视,就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甚至连一句话也说不完整。这大概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那种无奈与伤感吧!
            胆大的小伙子就不一样了。他会告诉她,向她表达爱意。但她能相信他说的话是真的吗?他是真心还是假意?他是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他是天长地久还是撩完就走?假如语言靠谱的话,那些情诗写的好的人就全是坚贞的情种了。但事实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类似“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一声叹息了。
            语言不靠谱,那靠什么,行动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上古的追姑娘是多么的具有技术含量与艺术情怀啊!司马相如不就是用了一曲《凤求凰》就抱的卓文君佳人归了吗?但如果遇上一个“乐盲”的姑娘怎么办?送包、送车、送别墅,土豪的方法简单粗暴但却很有用,但土豪要是遇见一个压根就是家里有钱、或者不爱财的姑娘怎么办?慰寒送暖、鞍前探路、马后保护、下跪表情,穷小子的行动虽然深度投入却未必能够得偿所愿,否则也不会有类似“舔狗”这样充满鄙视意味的称呼了。
            即使一个人语言表达了,行动付出了。姑娘又能够完全确定对方就是真的爱她吗?《金瓶梅》里面描写西门大官人为了追潘金莲,不仅使用了“潘、驴、邓、小、闲”五种武器,而且还精心设计了“十分光”的计划来一步步实施,最后虽然得偿所愿,抱的金莲归。但潘金莲却并不确定自己就是西门大官人所爱,否则的话也不会有后期的各种“撩小鲜肉”了。当然,他们可能就压根不是什么爱情,而是两个充满欲望的男女之间的交易而已。
       
              绕了这么一圈,只是想用简单的文字来说明人之间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但其实即使是知己,对方心理的一些个人体验也是无法完全感知的。《庄子.列御寇》中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如天”。意思就是人心就像天气一样阴晴莫测。更何况是一些极度个人化的心理体验呢。
          《道德经》里面所说的“道”,就是老子经过深度思辨后对宇宙万物总结的根本规则。但这种规则是没有太多实例来验证的,所以是心理体验,或者说是科学设想。既然是心理体验,而且是这种极端复杂,囊括世道天机的人生体验,就很难完全清晰的让所有人清楚地明白。毕竟,我们不是老子,我们不能重新把他的心路历程来过一遍,而且,相比复杂的心路来讲,语言显得是那么的苍白而单薄。
            即使到了今天,人类已经上得了天、下得了海,但宇宙万物对人类来说仍然是无知远远多于已知,对一些理论定律来说更是如此。
              去年谢世仙去的霍金教授在《时间简史》中写道:“任何物理理论都只不过是一个假设,在这个意义上,它只能是暂时的,因为你永远不能证明它。不论实验的结果多少次和某种理论相一致,你永远不能断定下一次的结果不和该理论相冲突。另一方面,一旦找到哪怕一个单独的和理论预言不一致的观测,就足以将该理论证伪。”这段话的主要含义也就是说人类目前掌握的一些规则、理论都有可能在未来被证伪,被推翻重新来过。也就是像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非常道”了。
            那么,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道”是什么呢?
            西方有上帝,世界是按照上帝的意志运行的,人是按照上帝的安排生活的。中国人没有上帝,但中国上古的那些智慧的人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参之于人事,思辨于内心。看到这个世界是根据一定的规律,以一种非常规则的方式演化的。而这些规则又是根据什么规则来制定的或者是约束的呢?也就是说终极规则是什么呢?这就是老子所要表达的,他把这种所要表达的制约规则的终极规则叫做“道”。
            理解了“道”,那么“名”就容易理解了。人类观察世间万物,并根据它们总结出来的规律来对事物命名,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或转注、或假借,中国人为事物命名的规律大多是不会脱离六书的范畴的,世界其他民族也大底如此。发出声音,就是语言。刻在龟甲、兽骨、岩壁上,写在羊皮、纸张上就是文字。语言、文字发展了,人类之间的交流就顺畅了很多,文化也就慢慢得到了积累和传承。所以,“名”实在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知道了命名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也就知道了任何一个“名”都不可能囊括事物的本质。比如提到“树”这个名字,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各种我们见过的树来,会出现树叶,花朵。园艺师会想到美观,木材贩子会想到能不能挣钱,木匠会想到适合不适合打造一件家具,在烈日下走路的人们会想着能不能乘凉……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理解“树”这个名字。既然是人命名的事物,那么每一个名字就一定带有这个人的主观经验和看法,而这种主观经验和看法是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认可的,也是不可能完全概括事物本质的。何况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比如三千年前的一件青铜鼎,在造它的时期,可能就是一件用作煮饭的家伙,几百年前的一件元青花,可能也就是王公们便溺的容器,而这些东西,现在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文物”。
            于是,老子告诉我们:“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告诉我们对于一些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的事物,不可拘泥于名字,应该深入进去了解它的本质与规律,这样才可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同样,对于他命名为“道”的这种东西,一样不要执着于表面,要深入进去了解和把握规律。关于如何理解,如何把握,老子在后文中会不厌其繁的向我们讲解。
    接下来我们了解“无”和“有”。
            宇宙的最初是什么?最终要归到哪里去?会不会消失?消失后会变成什么?时间是什么?有没有平行世界?
            宇宙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宇宙的最初是一个没有质量的奇点,随着大爆炸一声巨响,宇宙诞生了,时间开始了。时间不断流逝,慢慢的星云产生了,恒星出现了,行星产生了,地球出现了,然后有了生命,有了四季轮回,有了人类,有了今天的我们。某种程度上我很怀疑,这种宇宙大爆炸理论应该是借鉴了《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就是宇宙,老子告诉我们天地最初是什么也没有的,是由“无”中生出来的“有”。“有,名万物之母。”万物是在有了天地之后慢慢的开始产生的。
        《道德经》毕竟不是科普著作,老子的用意也不是在向我们讲述自然的奥妙。他只是在借天地万物的产生规律来论述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接下来他就转向了,转到了观察规律的方法上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很多解释《道德经》的人会把其断句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一个人一会充满欲望,一会割除欲望,而且要自由切换,这不是学道,这纯粹是折腾自己。这也不符合行文的逻辑。而且关于欲望的话题老子会在《道德经》的后面章节中向我们提到。
            老子在这里讲的是方法论。
    “常无”,也就是追根溯源,在事物产生之前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发展到目前的情况,这样我们就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就能看到“其妙”,就能“常有”。“常有”,就是事物发展下去会怎么样,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也就是规划未来,看到事物的边界,起码是当事人能看到和规划到的边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就是“无”和“有”, “玄”,有的注家解释为玄妙,有的解释为微妙,还有的解释为幽远,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如果结合上文来看,回归到 “玄”字的本意来做引申更为合理一些。

    闲说《道德经》之第一章发展与联系的方法论

    这个是甲骨文中的玄字,

    闲说《道德经》之第一章发展与联系的方法论

    是小篆的玄字。它的本意是悬挂起来的丝线,丝线千万条,挽在一起,挂起来晾晒。“无”能生“有”,“有”可变“无”,这样一环套一环,也就是“玄之又玄”了。宇宙从此而来,万物由此而生,当然,万物也由此而灭,也就是 “众妙之门”了。这种发展的眼光实在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在中国人的印象里,道家一直都是一个出世的群体,但我们读完了第一章就会发现,这种印象是不正确的。《道德经》讲的是如何完美的面对世界,处理问题。老子满含热情又极具理性的写下来5000字,哪里有一点出世的味道啊!


            我一直反对把古人神秘化,更不喜欢把古文神秘化,因为这样做实在是没有什么道理,也是于事无补的。同样的,我们在读《道德经》的时候,也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读,去理解。老子在后文中讲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大概就是看到了人们容易故作玄虚的理解他的话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说《道德经》之第一章发展与联系的方法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sv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