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今后疫情发生什么变化,只要我们的同胞还在,大使馆是不会撤退的,我是不会离开的。[1]
——中国驻美大使 崔天凯
前言
前天写了一篇关于2020中国外交柔韧性的回答,看到了一些阅读和赞同。
2020 年,我国的外交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外交事件?www.zhihu.com
我的理解是:大家很关注我们这个国家的变化,更愿意去思考和解释这种变化。
每一个真实的变化,是一个个真实故事的汇聚;每一个真实故事,是真实的人写就的。
凡事,皆有过程。
今天这篇长文,我想回答的问题是:
我们为什么在2020年可以拥有赵立坚?
赵立坚的背后,我们还应该记住哪些人?
今天的故事,我想从一位68岁的资深外交官说起。如题,他的名字是崔天凯。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硕士,原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发言人,驻美大使……且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既担任过驻美大使,也担任过驻日大使的副部级官员。
同时也是黑龙江知青,一位给张文宏医生写亲笔信的上海同乡,慢条斯理的低调老头(据学长说崔大使去部里开会有好几次没有被门口武警认出来……)
崔天凯大使
壹.
崔大使第一次展露头角是在1996年,24年前……
这是时任外交部发言人的崔大使
当年的发言有着很典型的时代烙印:韬光养晦
比如平等协商解决,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你们不能太过分,别乱来
但是也可以理解为:你们中国人手里有啥硬牌啊?尤其是你们迫切希望加入WTO的大背景下
是的,美国人就是做第二种理解的。
这也导致在2020年美国人是真不适应。他们突然因为发现中国人手里,有硬牌了。
拥有“硬牌”,才能“鹰派”。
在实力不足基础上探讨鹰还是鸽,了无意义。
那个时代的我们经历了很多磨砺。我觉得磨砺这个词语是比较准确的。
灯塔国连洗衣粉都能带进联合国安理会的庄严会堂……你去跟他探讨要不要脸的问题是了无意义的。
最重要的是忍耐和坚韧,在磨砺的环境下增强我们自身的综合国力。
所以从银河号,到炸馆事件,再到南海撞击事件,我们保持了超强的忍耐力,这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
但大历史中有小细节,大趋势中亦有暗流和波澜……
外部环境的压力也给了我们在外交上出手和主动的机会,从而对日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出手叫做六方会谈
贰.
故事到了2005年,崔大时任是外交部亚洲司司长,15年前的环球时报是这样报道的:
中国在新一轮六方会谈前展开穿梭外交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21日前往美国,与希尔和狄长礼等官员广泛会晤。随后,崔天凯还将到韩国会见韩方代表团团长。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六方会谈中方代表团团长武大伟24日在东京同日方代表团团长佐佐江贤一郎交换了意见。武大伟随后将动身前往朝鲜。
……
2005年7月25日,在六方会谈新闻中心公告栏上贴出了各国代表团的成员名单。其中,参加会谈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团员有朝鲜半岛事务大使宁赋魁、亚洲司司长崔天凯、军控司司长张炎、亚洲司副司长孔铉佑、政研司副司长马朝旭、欧美司副司长张汉晖、美大司副司长谢锋、新闻司副司长秦刚、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主任杨希雨。
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但从现在看来六方会谈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节点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三个字:头一次!
在新中国建国之后,甚至可以说是在近代以来,
—— 头一次主动发起(当年的日内瓦会议我们只是头一次参与,这次是发起)
—— 头一次由世界有影响力国家参与的(美国和俄罗斯都在,这么说不为过吧)
—— 头一次直接应对地缘问题(半岛这事自1950年起中国就要参与,这是我们的坚定态度)
—— 头一次主场多边外交(北京钓鱼台芳菲苑)
不要光看这件事的当时的结果本身,要多看它的影响在哪里。
影响还在于第二点:人才。
再看代表团几位成员:武大伟一直作为朝核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或特使,孔铉佑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和驻日大使,马朝旭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并任职驻联合国使团,张汉晖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和现驻俄大使,谢峰任职外交部驻港特派员,秦刚(我本人非常欣赏)任职新闻司礼宾司多个重要部门,现任副部长,杨希雨后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这个研究院我相信北京坡上村那边的同学们都懂)
这就是天团级别的外交官们。
时势造英雄
准确地讲,是当时中国外交所处的磨砺环境,锻造出了这些人才。
在面对复杂环境背景下,一个国家需要的不是优秀的外语外事人才,而是具备实操能力的外交官。
实操能力包括三个重要要素:
1-国别多面手。有和多个国家,多个国家不同政治风格的人打交道的经验。崔大使在六方会谈之后担任日本大使(作为英语专业的外交官),秦刚在之后担任新闻司和礼宾司负责人……也都能说明我们中国需要的是复合型的外交人次
2-多边外交场合。不能光一对一地谈判和解决问题,必须具备多边环境之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很多“铁嘴”外交官,比如让湾湾记者“改一下问题”“你再问一次”的刘结一,都有在联合国历练的经历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老祖宗的话叫做四个字:
纵横捭阖
3-危机应对能力。朝核问题在当时是一个危机事件,也是足以影响整个东北亚战略格局的大麻烦。在压力下厘清危机来龙去脉,明辨事件是非曲直,准确理解国家利益的轻重缓急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百炼成钢,也正是这样的际遇给了我们现在如此多的卓越外交官以锻炼的际遇。
故事的后话是,在六方会谈之后,崔大使于2007年9月履新驻日大使。
We will do whatever we can to defend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We will certainly fight back. We will retaliate.If people want to play tough, we will play tough with them and see who will last longer.
叁.
我特别欣慰,上面这两段话是在学习英语的网站上看到的。给孩子们作为例句,还特别批注了这个单词:
retaliate [r 't l 'et]:回敬,报复
世道是真的变了。
其实,上面两段话的真正出处是崔天凯大使就中美贸易争端接受采访时讲的。
2018年3月23日,崔天凯大使在回答CGTN主持人提问时表示,中国无意和任何国家打贸易战。但是如果对方挑衅,中国将“奉陪到底”,“看谁真正坚持到最后”。
24年之后,同样的外交官,对相同的国家说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话。
此刻的他,也已经两鬓斑白。
我们在这两年,特别是今年感受了太多次外交部发言人的金句。但是在怒怼的背后,还需要睿智,还需要的是柔韧性。
2007年,央视拍摄了一部知名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在这部纪录片中,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反响很大:
郑永年教授
“一个国家的外部崛起,是自身力量的延续……”
这句话,似乎是专门提醒那个年代憧憬和平崛起的中国和中国外交的:
等国家富强了,外交自然会强,一切好办!
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这个观点的认同是先天的,因为我们从中学时代的历史教材中明白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从逻辑上看没问题,但历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事情是会自然而言的。
尤其是大国外交这种需要高超技艺和智慧格局的事业。
它需要忠诚,也需要技巧。
需要人能讲话,也需要会讲话。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崔天凯大使和同样来自上海的张文宏一样,堪称“模子”。
我很建议大家去看看中国驻美使馆的网站,上面记录了大使的活动和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www.china-embassy.org
我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和加剧,大使发言和活动的间隔从7日,5日到3日甚至1日,所接触的方面除了美国政府和国务院之外,还有学界(例如哈佛费正清中心),大量的媒体以及美国各阶层团体的协会。
这里我想重点拿两个例子来分享
事例一:崔大使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演讲
图片来自中国驻美使馆官网
“正如美国对华贸易存在赤字,美国对中国的理解也存在赤字。” 当然,对于这个赤字,并没有相应的“顺差”。尽管有人在拿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说事,但我认为美对华“理解赤字”更为重要,也更难平衡……
“从1981年我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至今,我作为留学生、联合国职员和外交官,已先后在美国生活了11年……然而近来,我却开始感到困惑。我问自己,现在的美国还是我以前认识的那个开放、自信、乐观的美国吗? 我在华盛顿找不到答案,于是今天我来到了哈佛大学,相信你们会给我一个答案。”
我在华盛顿找不到答案,于是我今天来到哈佛大学,相信你们会给我一个答案。
这就是外交官的智慧和艺术
一个在美国工作生活了10年的外交官,在哈佛大学不跟你们探讨外交官的职业问题,我只是一个观察者……
你们美国现在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子,心里没点数吗?能冷静下来琢磨琢磨吗?
这是我的大白话翻译,不过我相信那天在或不在现场的人,都可以听明白。
美国走到今天这一步,我想起的是杜牧《阿房宫赋》里说的: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当然,美国人是否了解阿房宫赋和大秦帝国就不得而知了……
事例二:接受美国犹太人组织公开信
崔天凯大使接受美国犹太人组织面交公开信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
图片来自中国驻美使馆官网
崔大使是这样说的:
“ 在我记忆里,这是美国犹太教正统教派、保守教派、改革教派、重建教派首次联名写信,充分显示了犹太民族和在美犹太人对中国人民和华裔美国人的支持。我们永远铭记二战期间中国为保护犹太民族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中犹两个民族价值观相近、彼此了解、守望相助。如今在中国人民有难的时刻,美国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种族歧视言行令人痛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欢迎外来者”,疫情面前更要坚决反对种族歧视和排外倾向。无论针对哪个种族的歧视,都是对全人类的挑战,都不能接受。只要我们彼此扶持帮助,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结论就是:统一战线可以在敌后展开
犹太人在美国是非常重要的群体,但是能跑到中国大使馆来发一封声援中国的公开信,这是挺不给蓬佩奥之流面子的打脸……
崔天凯大使在文中专门强调了首次联名写信,又将话锋转回了历史中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的守望相助……既秀实力,又展温情。
中国古代对于使节的气质要求,在千年后的未有之大变局中,完全没有过时。
除了和美国人打交道,中国外交官在疫情期间用最大努力保证同胞的安全和权益。
2020年3月20日,崔天凯大使和中国留学生谈心。崔天凯大使与在美留学生代表连线谈心实录
一个细节是崔大使往往会告诉学生自己我们的领事保护在哪里?如何寻找,甚至直接提到总领事,教育处,领事处相关外交官的名字。
2020年9月,中国驻美大使馆还推出2020国庆中秋云端欢庆周系列活动,一日一主题,几天的活动都是围绕增进中美人民彼此的理解。
外交的柔韧性本质上还是要靠人的智慧和经验。
任何历史,都是一部过程中的历史,也是需要用过程去解读的历史。
我们文中提到的这位资深外交官,只是过去,现在包括未来众多外交官的群体缩影。
在每一个赵立坚背后,是一个个崔天凯通过专业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使得捍卫国家利益与尊严的方式游刃有余。
在他们中,有人殉职在异国他乡,有人面对蛮横无理的闭馆要求坚决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也有人在西方主流媒体上和带有偏见的人谈笑风生,彰显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幽默和智慧……
在大历史的环境中,外交官这个职业群体更多次地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第一线。
其实每个外交官都有着台前和幕后的时刻,有的人更容易被记住……
有的人也会被记住,只是可能不常被提起。
后记
在我用了两天时间写到这篇文章的最后,打开微信朋友圈正好看到了一位在驻美使馆学长的朋友圈……讲述的是一个小留学生把回国航班的一个位置让给了更小的留学生。
我的这位学长说:希望2021年,能有更多人理解原谅……
(可能这句话是说给不尽满意的家长们听的)
我想说的是,比原谅更重要的是倾听……
是的,就是潜伏里余则成说的:
“我们的故事需要有人听。”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