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是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咽部疾病。咽炎与喉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咽炎以咽喉部位不舒服感为主要特点已如上面所讲,而喉炎则是以声音嘶哑为主要表现。
咽喉炎则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因为习惯上人们将咽部称为咽喉,所以咽炎也就被称为咽喉炎,也就是本文所讲的咽喉炎。另一种情况是,有些患者既有咽喉不舒服感,又有时出现声音嘶哑或声音粗糙,这就是既有咽炎,也有喉炎,这种情况下,可合并起来称为咽喉炎。
中医病机
多由素体肺肾阴虚,或风热喉痹反复发作,余邪留滞不清,伤津耗液,使阴液亏损,咽喉失于濡养,兼之虚火上的,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中医诊断
本病多在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的基础上发生,一般病程较长。临床所见,以阴虚为多,阳虚相对少见,亦有在阴虚或阳虚的基础上兼挟"痰凝"或"瘀血"而表现为虚中挟实者,辩证时须仔细区分.
肺肾阴虚
证候:咽部干痛不适,灼热感,异物感,或咽痒干咳,痰少而粘,症状朝轻暮重,可伴有午后潮热、两颧潮红、虚烦失眠、大便干燥、腰膝酸软等症,检查咽部粘膜暗红、干燥,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咽部干痛,灼热感、粘膜暗红、朝轻暮重、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肺肾阴液亏损,咽喉失于濡养,故咽干痛或异物感;阴虚则火旺,虚火上扰,则咽喉有灼热感、两颧潮红;虚火炼津成痰,燥痰粘于咽喉,则咽痒干咳、痰少而粘;上午阳气盛,下午阴气盛,阴虚则症状朝轻暮重,午后潮热;阴液不足则大便干燥,虚火扰心则虚烦失眠;肾虚则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用方为仙灵盛英十舒息金畅饮,九清十伏研净
脾肾阳虚
证候:咽喉微痛,哽哽不适,或干焮不思饮,饮则喜热汤,咽内不红不肿或略带淡白色,语声低微,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纳谷不香,手足不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咽部不适、咽干而不思饮、咽内不红不肿、精神下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等为辨证要点,可见于长期过用苦寒药物的患者。②病机:真阳亏损,阴寒内盛,致阴盛格阳、浮阳上越,则有咽喉微痛不适或咽干等"上热"的假象,因其本质为阴寒内盛,非津液不足,故虽觉咽干而不思饮,饮则喜热汤,语声低微、精神不振、小便清长、手足不温皆阳气不足之象;纳呆、便溏为脾虚;腰酸腿软为肾虚: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为阳虚之征。用方,仙蓉温脐,姜莲伏佩,九清,仙蓉
痰火郁结
证候:咽部异物感、痰粘着感、焮热感,或微痛,易恶心作呕,痰粘稠带黄,口臭,检查咽部色暗红,粘膜肥厚,咽后壁滤泡增多甚至融合成块,咽侧索肥厚,舌质偏红或有瘀斑瘀点,苔黄厚,脉细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在阴虚的基础上发生,缠绵难愈,以咽部种种不适感,易恶心作呕、咽后壁滤泡增多、粘膜肥厚等为辩证要点,即所谓"帘珠喉痹"。②病机:阴虚喉痹长期不愈,虚火久蒸,灼津成痰,加之久病,心情不舒,肝气郁结,气滞痰凝,痰、火、瘀互结,则咽部肥厚、颗粒状滤泡增多,导致种种咽部不适感;痰阻则易恶心作呕;痰火互结则咯痰粘稠带黄、口臭;舌、脉为阴虚、痰火郁结之象。用方,清苓杞饮,五脏养生方,九清,伏研净
中医类证鉴别
乳蛾:青少年多见,以喉核红肿疼痛为主。
喉痈:急起,高热,咽喉部剧痛。红肿,吞咽障碍,可化脓,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急喉风:病情急重,以突起咽喉紧锁,呼吸困难,痰涎壅盛为主要特征,而不仅是咽痛、咽痒不适等表现。
中医治疗
慢性咽炎以虚证居多,治疗大法以补为主,或滋阴降火,或温补脾肾、引人归原。因病程较长,难取速效,故长期服药,滋阴须防其腻,温补宜防其燥。至于挟痰挟瘀者,因其本乃虚中挟实,不可一味攻伐伤其正气,致病情更为缠绵。除药物治疗外,适当的心理疏导,使心情舒畅,气机调达,亦十分关键。
辨证选方
1.肺肾阴虚
治法:滋阴降火,润燥利咽。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引火归原。
3.痰火郁结
治法:养阴利咽,化痰散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