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病因、病因学说的基本概念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学说。
2.中医病因分类
(1)“六气病源”说
秦国名医医和提出“六气病源”说,谓“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被称为病因理论的创始人。
(2)《内经》阴阳分类法及三部分类法
①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②生于阴———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③脏———喜怒不节则伤脏。
④上———风雨则伤上。
⑤下———清湿则伤下。
(3)张仲景的发病途径分类法
①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②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③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4)葛洪三因论
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5)巢元方首次提出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
(6)陈无择的三因分类法
①外所因———六淫。
②内所因———七情。
③不内外因———饮食所伤、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7)现代的病因分类法
①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②内伤病因———七情内伤、劳逸失常,饮食失宜。
③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水湿 痰饮、瘀血、结石。
④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二 、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1.六淫的基本概念
①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②六气,指风、寒、暑、湿、燥、 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
③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机体正常的适应范围或机体适应能力低下,不能适应正常的气候变化, 六气变为六淫侵害人体。
2.共同致病特点
①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其所致疾病称为“外感病”。
②季节性———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发风病,长夏多湿病等。
③地域性———致病常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如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西北多燥病。
④相兼性———既可单独侵犯人体发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风寒湿痹等。
三 、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侵入所发病证为外风证,风邪致病以春季为多。
(2)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风性开泄,升发、向上———可见汗出、怕风、流泪等。
②善行数变———病急、快———风疹、中风等。
③风性主动———游走、动摇(炫、麻、痒、抽搐、颤)
④风为百病之长———相兼为患(风寒、风湿、风 痰等)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概念
①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点的外邪称为寒邪。
②寒邪侵入所致病证称为外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为中寒。
③寒为冬季的主气,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2)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袭表,阻遏卫阳———恶寒、无汗。直中脾胃,损伤脾阳———脘腹冷痛、吐、 泻。直中少阴,损心肾之阳———恶寒肢冷,下利清谷。
②寒性凝滞———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侵袭肌表、关节———一身尽痛、关节疼痛剧烈(寒痹)。寒犯中焦———脘腹冷痛。寒客肝脉———少 腹、阴部冷痛。
③寒性收引———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侵袭肌表———恶寒无汗。寒客血脉———头身疼痛、脉紧。寒客关节———关节屈伸不利。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概念
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2)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
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心胸烦闷不宁、头晕、目眩、口渴喜饮、气短、乏力、多汗。
③暑多夹湿。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概念
①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②湿邪侵入所致病证称为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而致。
③湿为长夏的主气,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2)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性类水———故为阴邪。阴胜则阳病———尤以损伤脾阳为著。气机升降失常———胸闷、脘痞、二便不爽。
②湿性重浊:重———临床表现以沉重感为特征———头重如裹、四肢沉重(湿痹)。浊———指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如下痢脓血、赤白带下。
③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症状的黏滞性———分泌物、排泄物黏滞,如二便黏腻不爽。病程的缠绵性———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重浊,类水而就下,易伤人体下部,以腰膝以下症状为多。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概念
①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②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 发为外燥病症。
③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
(2)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口鼻干燥,皮肤干涩、 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②燥邪伤肺,多从口鼻而入,损伤肺津,使肺宣降失职,出现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喘息胸痛,痰中带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