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写过的关于家人的文章已经不知道有多少篇了,但是这当中有两位我始终没有提到过,他们是我的爷爷奶奶,准确地说应该是我父亲的父母,并不是因为我与他们之间有什么仇怨,只是这天人永隔的距离让我触碰不到二老的英灵,也难有具体的能够用言语表述出来的描述。
爷爷奶奶在父亲十一岁那年因为患急性病双双驾鹤西去,算上同年因为卫生条件不好而因为虫病离去的姑姑(父亲的姐姐),原本的五口之家只剩下叔叔与父亲二人相依为命,他们离去的时候连一张黑白照片也不曾留下,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父亲的父母是何模样,只能从父亲年幼时的模糊记忆以及外婆偶尔提到时的零星侧写当中构建起一副经不起推敲的画面。
今天学院布置了主题为“百年家族史”的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开学时提交一篇不少于三千字的实践报告。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我愣了一会儿,因为爷爷奶奶的逝去,我对父亲那方的了解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空白和断层,而这一漏洞却恰恰又是叙写家族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老人作为百年家族史当中的重要联系纽带,这一环的缺失无疑加大了我实践报告素材的收集难度,也为报告的详实度带来了很多不可控因素。
以往的特殊经历好像都在为这篇家族史的完成增加难度,但是我偏要把这一部百年家史尽我最大的能力写好,一方面是增加自己的于过去历史的了解,另一方面我也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和父亲一起回顾这段残缺的过去,算是对父亲这些年来对自己养育之恩的又一种小小的报答。
下午洗碗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电影《寻梦环游记》里的一句台词——死亡不是终点,被人遗忘才是。那些传统印象中已经离我们而去的人,其实依然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陪伴着我们,我身上是他们流传下来的血脉,我受到的是他们的子嗣给予的教育,我的一言一行之中,又何尝不是他们过去的一种折射?
或许不曾有人教过我如何去书写一段残缺的历史,但是一代代的传承告诉我——有后,即为家;勿忘,即为史。家史二字从来不是对某一段具体经历的简单描述,而是跨越时空以后依然长存的精神符号。
网友评论